天天健康

冬季如何補氣養生呢 滋補身體的5大補氣穴位

從中醫上講,氣是人體一切生理功能的動力,是由水穀的精氣與吸入的自然界大氣合併而成的。而在《黃帝內經》中認為人體正氣充盛,邪氣就不會侵襲使人致病。那麼冬季應該怎樣才能補氣養生呢?

補氣最簡單的方法——早晨起床後拍手

中醫有言,手、腳分別是陽氣與陰氣的大本營,在人體的手上,有很多的穴位,而拍手刺激穴位和經絡,能夠有效振奮陽氣,推動全身氣的運行,這是一種至剛至陽的養生補氣方法。

為什麼選擇早晨起床後拍手呢?

在清晨拍手的原因是,太陽在初升的時候,天地間陽氣漸漸彙聚,人體內的陽氣也隨著發生變化,而這個時候拍手,更能激發全身陽氣。

拍手方法:

①十指分開,兩手手掌和手指相對,開始的時候可以力量小一點,接著再逐漸加大力量;

②手掌弓起,手指張開,拍下去的時候能觸碰到手指尖以及手掌的邊緣部分,如果選用這種方法,拍手時間要長一些。

【注意】:拍手的時候,老年人最好能配合大喊,這樣做更能激發大腦積極向上、健康有力的潛意識,是精神養生的一種體現。

除了可以在早上拍手來補氣外,還可以選擇人體身上的一些穴位來進行按摩補氣。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身體5大穴位的補氣方法。

滋補身體的5大補氣穴位

▲ 膻中穴——位於人體胸部的正中線上,在兩乳☆禁☆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有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症狀,只要按摩膻中穴,就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效果。

對肝病患者來說,經常按摩此穴,更有奇效。按摩此穴,可以打開“氣閘”,讓全身之氣通行無阻。

遇到不開心的事,多按摩此穴,也能讓低落的情緒變得正常起來。

如果情緒不好,氣下不能達於足,上不能傳於頭,全身上下氣機不暢,當然會覺得心煩意亂、胸悶不堪,此時,只要按摩膻中穴,自然能寬胸順氣,情緒也就變好了。

膻中穴按摩一般選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體質好的朋友按摩時,用力可稍大些;體質不好的朋友,動作要輕柔些。

女性朋友按摩此穴,還具有一定的豐胸效果。生產後乳汁不足的,也可常按摩此穴位。注:按摩切忌用蠻力。

▲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

凡是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痛、腰酸、頭暈、耳鳴、脫髮、牙齒鬆動、哮喘、性功能減退、習慣性流產等,患有慢性咽炎者,常覺得咽喉乾燥、腫痛,這就屬於中醫上講“腎陰不足”引起的咽症。

如果一邊按揉太溪穴一邊做吞咽動作,就可以補充腎氣,病情當時就會有所緩解。

▲ 懸鐘穴——位於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專管人體骨髓的彙集,對與骨和髓有關的疾病都有治療作用。

如不小心落枕,這是因為睡眠姿勢不當,造成頸部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過度拉伸狀態,局部氣血失於調和,寒邪乘虛而入,導致血液迴圈障礙影響代謝產物的排出,頸部肌肉便產生了痛感和僵硬感。

懸鐘穴是治療落枕最好的穴位。

因為懸鐘穴主髓,而髓與骨相連,因此對氣血虛弱和失調導致的落枕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只要用滾、揉、捏、推等手法給懸鐘穴強有力的刺激,只需十來分鐘,就能感到頸部變輕鬆了,如釋重負。而且,經常輕輕敲打懸鐘穴還有降血壓的功效。

▲ 氣海穴——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它是補氣的要穴。

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是說氣海穴具有溫陽益氣、化濕理氣的作用。中醫常說的下丹田,實際上就是指以氣海穴為中心的一定區域。

氣海穴作為人體中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之處,對於濕邪為患、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髒氣虛疲、形體羸瘦、兒童發育不良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經常按摩氣海穴,能使百體皆溫、臟腑皆潤,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

按摩方法:

先以右掌心緊貼氣海穴,按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

再以左掌心,逆時針按摩100~200次,動作要輕柔緩慢,按摩至有熱感,就能感覺到體內的氣血順暢,身體輕鬆。

▲ 關元穴——在下腹部,肚臍直下三寸,這也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

如果想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應該常灸關元穴,借助火力,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培腎固本、調氣回陽、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

按摩方法:

將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施壓力,然後用交叉的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因此可以看出,為給人體補氣除了食療方法,也可以選擇根據人體經絡穴位來補氣,這個也是不錯的方法哦,大家可以自己試試這些方法,看其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