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柄菝葜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風濕熱痹;足膝腫痛;血淋;崩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附方 ①治癆弱乾瘦:土茯苓、餓螞蟥根各一兩,閻王刺根五分。燉雞或燉鱉一個吃。 ②治風濕:土茯苓、海金沙根各五錢,龍鬚草五分,
2017-03-12 6 -
灰錘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解毒消腫;止血。主感冒後咳嗽;咽喉腫痛;音啞;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摘錄 《中華本草》
2017-03-12 9 -
白檀
【拼音名】Bái Tán 【別名】砒霜子、蛤蟆涎、白花茶、牛筋葉、檀花青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葉、花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 Miq·[Prun
2017-03-12 15 -
華南皂莢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豁痰開竅;小蟲止癢。主中風昏迷;口噤不語;疥瘡;頑癬。 用法用量 內服:0.5-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煎湯洗;或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果實有殺蟲、洗滌的功用。
2017-03-12 9 -
白鵝膏
【出處】出自《別錄》。 【拼音名】Bái é Gāo 【英文名】goose Fatty 【別名】白鵝脂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科動物家鵝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 Br
2017-03-12 8 -
毒魚藤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解毒殺蟲。主瘡毒;皮炎;皮膚濕疹;跌打腫痛;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末敷。 注意 不可內服。 附方 ①治遊走性關節炎:(毒)魚藤五錢,南天仙子(進口品種)適量。共研末,先將(毒)魚藤以開水一杯浸漬,後入天仙
2017-03-12 20 -
豺皮樟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行氣活血止痛;祛風濕。主胃痛;腹痛;痢疾;腹瀉;痛經;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服。 注意 病因風熱者禁用。 摘錄 《中華本草》
2017-03-12 3 -
東莨菪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治飲食積滯,噎膈反胃。 ①《本草拾遺》:益氣輕身,堅筋骨。 ②《康熙幾暇格物編》:性暖,益脾胃,易於消化,好吐者,多食有益。 ③《藥性考》:清熱消風。 ④《綱目拾遺》:通利大腸,消宿食,治噎膈反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
2017-03-12 12 -
白堊
【出處】《本經》 【拼音名】Bái è 【別名】白塗(《說文》),白善土(《別錄》),白土子(《本草衍義》),畫粉(《綱目》)。 【來源】為沉積岩類岩石白堊的塊狀物或粉末。 【原形態】由方解石質點和有孔蟲,軟體動物和球菌類的方解
2017-03-12 10 -
抗癌中藥烏藥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功效 葉辛,性溫。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臨床應用 近用於消化道腫瘤,如胃癌、腸癌,還用於膀胱癌等。此外,還用於治療心胃氣痛、吐瀉腹痛、痛經、疝痛、尿頻、風濕疼痛、跌打傷痛及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3~12g。
2017-03-12 9 -
口噤
牙關緊閉、口不能張的症狀。 口噤 證名。牙關緊急,口不能張開的症狀。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因內有積熱,外中風邪,痰凝氣滯,瘀阻經絡所致。《醫碥》卷一:“口噤即牙關不開也,由氣血凝結於牙關筋脈,不能活動。以蘇合丸或生南星為末
2017-03-12 11 -
脈痿
語出《素問.痿論》屬痿證之一。證見下肢肌肉萎縮無力,脛部軟弱不能站立,膝踝關飾不能提屈等。由心氣熱,氣血走於上,而使下部血脈空虛;或因失血過多,經脈空虛,使肌肉麻痹,進而發生本病。 脈痿 病名。亦稱心痿。由心熱血氣上逆,下部血脈空虛
2017-03-12 8 -
宿疾
指舊有的病,又稱久病,與新病相對而言。 宿疾 (1).久治不愈的疾病,舊病。 晉·幹寶 《搜神記》卷四:“ 豫章有戴氏女,久病不差。見一小石,形象偶人,女謂曰:‘爾有人形,豈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將重汝。’”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若
2017-03-12 5 -
雷頭風
頭痛時自覺雷鳴之聲,頭面起核,或腫痛紅赤。由濕毒鬱結於上所致。 雷頭風 病名。指頭痛兼有似雷鳴之響聲,而頭面則起核塊的病證。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頭論》。由風邪襲於外,或內有痰熱生風所致。《醫碥》卷三:“頭痛而起核塊,或頭中如雷
2017-03-12 6 -
髒毒便血
由腸胃積熱或濕熱鬱滯引起。臨床表現:下血多呈片塊狀,污濁色暗,大便溏而不暢,胃納不振,身體倦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 主症 大便幹結,胸腹滿悶,或腹部脹痛,甚則疼痛拒按,口幹口苦,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實有力。
2017-03-12 5 -
抗癌中藥千蟾皮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功效 味甘、辛,性涼,有小毒。消腫解毒,止痛利尿。 臨床應用 本品及製劑適用於多種腫瘤,如肝癌、肺癌、胃癌、惡性淋巴瘤、腸癌、食管癌、白血病等;外治皮膚癌、宮頸癌、乳腺癌等。此外,用提取的脂蟾毒配基(又名來蘇精,Resibufoge
2017-03-12 12 -
卵葉鱗始蕨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止血。主痢疾;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澀、性涼。有止血、止癢、止痢的功能。用於跌打損傷,痢疾等症。 【摘錄】《中華本
2017-03-12 8 -
大苞甲蹠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熱淋尿血;鼻衄;血崩;痢疾;咽喉腫痛;丹毒;癰腫瘡毒;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45g;或搗汁含咽。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2017-03-12 8 -
汗出濈濈然
濈,水外流之意。形容汗出連綿不斷。是因胃腸熱盛、邪熱蒸迫汗液外泄所致。 濈然汗出 濈然汗出是陽明病的標誌性症狀之一,《傷寒論》陽明病篇多處出現這一症狀。如明·趙開美本188條:“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5條:“本太陽
2017-03-12 81 -
瞑眩
本來是指頭昏目眩、眼睛睜不開的症狀,但古書往往把瞑眩和藥物反應聯繫起來(《尚書.說命篇上》:「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即服藥後出現噁心、頭眩、胸悶等反應的,稱為“瞑眩”。 瞑眩反應的定義 瞑眩一詞最早來源於《尚書·說命篇上》:“若
2017-03-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