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痞氣
五積病之一,屬脾之積(《難經.五十六難》)。右胃脘部位有腫塊突起,形狀像覆著的盤子一樣,日久不愈,會使人發黃疸,營養不能吸收而使肌肉消瘦,四肢無力等。多因脾虛氣鬱,痞塞不通,積氣留結所致。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脈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心通
2017-03-12 7 -
攣痹
語出《素問.異法方宜論》。筋脈拘急為“攣”,肌府疼痛麻木為“痹”。泛指痹證的筋脈拘急,肌膚麻木,疼痛和關節活動不靈的一類症狀。 中醫的治療方法 生地當歸川芎白術(各二錢)蒼術(一錢半)甘草(炙三分)木通煎湯,下大補丸三十丸。大補丸須
2017-03-12 16 -
哮症
呼吸時伴有喘鳴聲(呷呀聲)為特徵。常與喘互見。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本病以其有痰鳴咳喘的症狀,故俗稱為“呷呀”,或“呷嗽”。自幼即患本病者稱為“天哮“。中醫認為其病因主要是由於內伏痰飲,因外感,飲食,情志或勞累過度等因素而誘發,尤其與
2017-03-12 7 -
上氣
指呼多吸少,氣息急促,是肺經受邪,氣道不利的證候。指上部之氣心、肺之氣)。心肺在人體之上部,故名。 ①生理學名詞,指心、肺之氣。《靈樞·大惑論》:“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 ②病證名,即肺氣上逆。《靈樞·本髒》:“肺高
2017-03-12 7 -
杏樹根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解毒。主杏仁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各家論述】 1.《本草蒙筌》:主墮胎。 2.《本草綱目》:治食杏仁多,致迷亂將死,杏樹根切碎,煎湯服,即解。 【摘錄】《中華本草》
2017-03-12 20 -
血脫
指大出血而引起的虛脫。指慢性出血病人而有面色蒼白無華、形體瘦弱、脈象虛的證侯。 血脫是病證名。陰血虧損脫失之證。出《靈樞·決氣》:“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又名脫血。陰血虧損脫失之證。出《靈樞·決氣》:“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又
2017-03-12 14 -
自汗
指白天不因勞動、厚衣或發熱而汗自出的一種症狀。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所致。 簡介 ①指發熱汗出,亦稱自汗出。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 ②清醒時不因勞動而常自出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
2017-03-12 6 -
筋骨懈墮
筋骨鬆弛無力,難以支撐身體的症狀。 筋骨懈墮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主要為軟骨和骨組織的退行性變,並有破壞與增生。最長受累的活動多、負重大的關節,如膝、髖、手指關節和腰、頸椎等。 筋骨懈墮早期症狀有哪些? 如果疼痛的部位在腕關節或
2017-03-12 12 -
脫汗
又稱“絕汗”。指病情危重,陽氣欲脫時,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症狀。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危侯,是陽氣將絕的徵象,故稱。可見於休克,心力衰竭等。 絕汗,謂出汗如珠不流,複旋幹也。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
2017-03-12 7 -
飄拂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毒。主小便不利;濕熱浮腫;淋病;小兒胎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植物名實圖考》:煎水飲能利小便。 【摘錄】《中華本草》
2017-03-12 4 -
屍厥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患者呼汲微弱,脈極微細,或毫不應指,故乍看似死,須認真診察和及時搶救。可見於某些氣體如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窒息,腦震盪等病。 病症 屍厥,病名。厥證之一。厥而其狀如屍的病證。 ①即屍蹷。出《素問·繆刺論》。
2017-03-12 4 -
氣疝
古病名。主要症狀為發作時陰囊偏墜腫痛,上連腰部(腎俞),每於惱怒過度或過勞時發作,氣平靜即逐漸緩解。 病理描述 氣疝 ,病名。指因氣鬱而發疝者;又稱“小腸氣”,乃小兒時期多見的疝病。是腸管通過腹股溝進入陰囊引起的。在陰囊基部上方有腫
2017-03-12 4 -
水茴香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主水腫;胃痛;胸腹脹滿;咳嗽;小兒乳積;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2017-03-12 8 -
曆節風
見《金匱要略.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簡稱“曆節”,以關節紅腫,劇烈疼痛,不能屈伸為特點。多由肝腎不足而感受風寒濕邪,入侵關節,積久化熱,氣血鬱滯所致。因其主要病變為關節劇痛,發展很快,又稱為“白虎曆節”。如因寒濕偏勝,則以關節劇痛不可屈
2017-03-12 24 -
頭風
指頭痛日久不愈、時發時止,甚至一觸即發的病症。由風寒侵入頭部經絡,或因痰涎風火,鬱遏經絡,以致氣血壅滯所致。症見頭部劇烈掣痛,痛連眉梢、眼睛,甚則目昏不能睜開,頭不能抬舉,頭皮麻木,有的患者可以兼見眼的症狀。 頭風 病證名。經久難愈
2017-03-12 10 -
痰積
主要症狀有胸膈痞滿隱痛,痰涎咳咯不出,涕唾稠粘,吞咽梗阻,頭暈目眩,腹中有硬塊。是由於痰阻氣滯,濕濁凝聚於胸膈間所致。 痰積 ,病證名。九積之一。見《儒門事親》卷三。指痰濁積聚於胸膈之積證。《醫碥·積聚》:“痰積,症見麻木眩暈,痞悶嗜
2017-03-12 9 -
涇溲不利
即小便不利,也被用來形容大小便不通利。 常見證候 濕熱蘊結:小便不通,或小便量少混濁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渴而不欲飲,或口粘苦,大便不暢,舌苔白膩,脈沉數。 熱邪壅肺:小便點滴而下或不通,口燥咽幹,煩渴欲飲,呼吸急促,或伴有咳嗽,
2017-03-12 55 -
肉痿
語出《素問.痿論》。屬痿證之一。症見肌肉麻痹不仁,萎弱無力。本病系由於脾氣內熱,胃陰不足,以致肌肉得不到營養的輸布;或因久居濕地,肌肉為濕邪所傷而致。 肉痿 病證名。肌肉萎弱麻痹之證。痿症之一,亦稱脾痿。由脾氣熱而致肌肉失養,或濕邪
2017-03-12 10 -
解[人亦]
語出《素問.平人氣象論》。“解”即懈怠;“[人亦”即困倦。是指人體感覺困倦和肢體骨節懈怠的症狀。可見於虛損、消渴或熱性病後,是肝腎虛再、精血不足所致。 疾病簡介 熱性病是一類病的統稱主要是以高熱,炎症表現為主要表現。處於樸素經驗階段
2017-03-12 5 -
眩暈
眩,眼目昏花;暈,頭腦暈轉。本證有多種稱法,如因頭暈而致眼花的,叫“巔眩”;因眼花而致頭暈的,叫“目眩”;頭昏重而眼黑髮花的,稱為“眩冒”。多與體虛、肝風、痰氣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有虛、有實,以虛證為多。虛證多屬肝腎陰虧或心脾
2017-03-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