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解”即懈怠;“[人亦”即困倦。 是指人體感覺困倦和肢體骨節懈怠的症狀。 可見於虛損、消渴或熱性病後, 是肝腎虛再、精血不足所致。
疾病簡介
熱性病是一類病的統稱主要是以高熱, 炎症表現為主要表現。 處於樸素經驗階段的早期中醫學, 對急性傳染病與一般傳染病在概念上沒有嚴格的區分, 從主要症狀上統稱熱性病 。 諺雲:“走馬看傷寒, 回頭看痘疹”, 是形容熱性病瞬息萬變, 極為兇險, 因此古人對熱性病十分重視, 又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並且不斷昇華為較為系統的傳統醫學理論。
自我感覺
口渴飲冷, 煩躁, 大便秘結。
自我觀察
高熱汗出, 面紅目赤, 或腹部脹滿疼痛, 小便黃赤, 舌苔黃燥, 甚或焦黑起芒刺, 脈數或沉實有力。
中藥方劑
①輕者:生石膏45克先煎、知母12克、甘草4克、粳米15克、西洋參另燉10克、麥冬12克、銀花15克、連翹12克、大青葉12克。 煎水內服。
②重者:大黃9克後下、川厚樸12克、枳實15克、芒硝6克沖服、玄參15克、生地15克、麥冬12克、蒲公英15克。 煎水內服。
食療方
①取生長時間長、充分成熟的老黃瓜, 取汁內服, 每天數次, 量則隨病人需要。
②生石膏30克、鮮嫩竹葉芯30克、薏米仁15克, 煎水代茶。
③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6克、粳米30克。
制法與用法:前三味, 煎水後去渣, 入粳米煮粥吃, 每天1劑, 連服數劑。
④香蕉根與蜂蜜各適量。
制法與用法:把香蕉根洗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