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汗

指白天不因勞動、厚衣或發熱而汗自出的一種症狀。 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所致。

簡介

①指發熱汗出, 亦稱自汗出。 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

②清醒時不因勞動而常自出汗。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證治》:“夫自汗, 多因傷風傷暑, 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 皆能致之。 無問昏醒, 浸浸自出者, 名曰自汗。 ”其臨床表現, 陽虛自汗, 必惡寒;火熱自汗, 必燥熱;傷濕自汗, 困倦身重, 天陰轉甚, 聲如甕出;傷風自汗, 頭疼身熱, 咳嗽煩悶, 鼻塞流涕;傷暑自汗, 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證自汗, 頭眩嘔逆, 胸滿吐痰;心虛自汗, 怔忡恍惚;肝熱自汗,

口苦多眠;腎虛自汗, 潮熱咳嗽;脾虛自汗, 倦怠少食(《證治匯補》卷三)。 又肺虛、傷寒、溫病、柔痙、霍亂等多種病證亦有自汗。 詳見陽虛自汗、氣虛自汗、血虛自汗、虛勞自汗、心虛自汗、肺虛自汗、脾虛自汗、肝熱自汗、痰症自汗、傷濕自汗等條。

白天不因疲勞, 或無明顯誘因而時時汗出, 動輒益甚的症狀。 又稱自汗出。 多因營衛不和、熱熾陽明、暑傷氣陰、氣虛陽虛等引起, 可見於外感六淫或內傷雜病, 前者多為實證, 後者多為虛證。

虛證自汗

(1)、氣虛自汗

臨床表現為汗出, 或惡風, 動則加重, 或勞累後加重, 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面色少華, 舌淡苔薄白, 脈弱。 是由衛氣虛弱, 不能固表, 腠理開泄, 營陰不守, 津液外泄引起。 多見於表虛之人或表虛之人微受風寒。

(2)、陽虛自汗

臨床表現為自汗, 汗出清冷, 畏寒, 或形寒惡風, 乏力, 易於感冒, 多見於久病或吐瀉後的患者。 陽虛自汗既有乏力等氣虛的表現, 又有怕冷等陽虛的症狀。 張仲景《傷寒論》提出了陽虛漏汗的證治, “太陽病, 發汗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曲伸者, 桂枝主之”。 陽虛漏汗亦屬於陽虛自汗。

(3)、亡陽自汗

大汗出、氣息微弱為氣衰自汗, 為氣虛甚所致, 進一步發展可見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逆、脈微欲絕, 多見於陽氣暴脫、生命垂危的患者, 由久病重病陽氣過耗不能斂陰、衛外不固所致。 治療應採用回陽救逆固表法。

(4)、氣陰大傷之脫汗

臨床見汗出如油, 氣喘不休, 體溫驟降, 四肢厥冷, 但欲寐, 兩目無神, 脈微細欲絕等症狀。

多見於外感溫熱病的後期, 患者氣陰大傷, 氣不攝津, 衛陽不固, 津液外泄而汗出。

(5)、血虛自汗

婦女產後, 或大出血的患者, 若見汗出, 動則加重, 惡風, 氣短, 懶言, 倦怠乏力, 脈弱等臨床表現, 是因產傷血或大出血, 氣隨血脫, 衛陽不固, 腠理不實而致自汗。

(6)、氣陰兩虛自汗

患者多久咳不愈, 肺氣耗散, 肺陰虧損, 脈虛數, 每於咳甚則氣喘自汗。

(7)、氣虛濕鬱自汗

無外邪入侵, 素體氣虛, 濕邪不化, 阻於中焦而見汗出, 患者多腹脹、胸悶, 食後腹脹加重。 由氣虛所致的濕鬱所致, 當用益氣化濕法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