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胎記遺傳嗎

有的媽媽會發現寶寶臉上或者其他身體上的地方有胎記, 到底胎記是怎麼形成的呢?胎記遺傳嗎?

胎記有遺傳基因, 若父母雙方都患有胎記, 遺傳機率可達60%左右, 一般患者有家族史, 有遺傳因素。

胎記的發生取決於人體基因, 以及基因的變異起主導作用, 染色體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 每個染色體含有一個去氧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分子, 每個去氧核糖核酸分子含有很多個基因, 一個基因是去氧核糖核酸分子的一部分, 常染體控制著除性遺傳特徵以外的全部遺傳特徵。

現代遺傳學認為,

基因是去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甘酸序列的總稱, 它是具有遺傳效應的去氧核糖核酸分子片段, 基因不僅是一個遺傳物質在上下代之間傳遞的基本單位, 而且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給下一代, 也是功能上的一個獨立單位。

為此希望有胎痣的患者, 平時應多食用黃豆、蘑菇等五穀雜糧, 儘量避免惡性刺激、保持體內鋅、銅、鈣、鎂等微量元素以及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均衡, 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胎痣的蔓延、發展。

胎記是怎樣形成的?醫學上的解釋是, 出生不久的嬰兒身上有胎記, 大多數情況下屬于正常生理現象。

背部和臀部等部位形狀各異、大小及數目不等的淡青色或灰青色的胎記, 是真皮內細胞的特殊色素積聚沉著所造成的。

據對比研究, 這是炎黃子孫的一個特殊標記, 白種人和黑種人是沒有的。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 真皮內細胞沉積的色素逐漸減少, 會自行消退。 大約2歲左右完全消失, 但少數可部分地保留終身。 它不會給身體健康和發育帶來不良影響, 因為部位隱蔽, 也不影響外觀, 不須採取任何治療措施。

紅色胎記多見於新生兒腦後、面部, 尤其是眼皮上方, 是淡紅色或橙色斑塊, 細細觀察還可看出裡面有許多細小的血管影, 它有兩種, 一種叫橙色斑, 另一種叫鮮紅斑痣。

橙色斑與青胎記相似, 出生後數月可自行消退。 圓圓髮際下方的淡紅色斑塊是鮮紅斑痣。 斑塊不凸出皮膚, 用手指按壓後褪色。 當孩子哭鬧、吃奶、叫喊時,

由於面部充血, 斑塊更為明顯或複出。 這是由皮下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而形成的, 與家庭遺傳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 鮮紅斑痣可影響容貌, 但幸好圓圓斑塊很小, 又靠近髮際, 即時不消退, 長大後頭髮和劉海也可遮住, 也不會影響容貌, 因此不必擔心。

極少數情況下, 孩子的胎記與體內疾病有關。 如好發於一側頭、面、頸部的大片鮮紅斑痣, 1歲內逐漸增大, 常與三叉神經海綿狀血管瘤同時存在, 有時還可能同時存在腦膜血管瘤和先天性的神經系統畸形。 當孩子皮膚出現多處的持續不退大片青記, 並發生不明原因抽搐等異常時, 應考慮一些以皮膚和神經系統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特殊疾病的可能。

另外, 紅色胎記應與皮膚毛細血管瘤相區別。

四肢血管瘤, 可與鮮紅斑痣同時存在。 有些毛細血管瘤, 早期與紅色胎記外表相似, 但大多數于嬰兒生後半個月左右才出現, 生後6個月內生長迅速。 可高出皮膚約0.3—0.5釐米, 呈紫紅色, 逐漸變成鮮紅色。 少數半年後顏色逐漸變暗, 中央發白, 變薄變癟, 至1歲左右呈褐黃色, 局部鬆軟, 2—3歲時大部分吸收, 到學齡期可完全消退。

但絕大多數毛細血管瘤不經及時治療, 不會自行消失, 且有不斷發展的趨勢。 因而, 對血管瘤, 尤其是毛細血管瘤, 應在出生後3個月至1歲時進行治療。 早期治療, 效果良好, 治癒率高, 且不會留下痕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