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沒多久, 父母在其下嘴唇中部發現一小塊紅色印記, 誤以為是“胎記”。 然而“胎記”卻逐漸長成小腫包, 到醫院檢查方知是毛細血管瘤畸形。 專家提醒:觀察顏色可辨識各類胎記並區別其是否為血管瘤。
“胎記”原是毛細血管瘤畸形。
專家介紹, 毛細血管瘤畸形在新生嬰幼兒中的發病率約為1%~2%。 專家表示, 傳統的液氮冷凍、鐳射、平陽黴素、淺層x線照射、同位素及手術等治療方法都不太適合新生嬰幼兒。 “液氮冷凍比較痛苦, 小孩太小難以耐受;鐳射治療容易留下疤痕。 所以只能採取保守的‘硬化治療’,
莫把血管瘤和胎記混為一談。 顏色可分辨胎記與血管瘤。
專家介紹, 常常有家長將孩子身上的胎記和血管瘤弄混, 但實際上只要掌握有效方法, 就能自行分辨。 “觀察顏色變化和是否繼續生長是最簡單可行的辦法。 ”專家說。
如果“胎記”為淡紅色、長在前額或頸背部, 此類為真胎記, 大多無需治療, 雖在孩子哭鬧或環境溫度變化時胎記顏色可能加深,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到了入小學時胎記可能逐漸褪色甚至消失。
如果僅僅長在面部的“胎記”則需提高警惕。
如果“胎記”為深褐色而且全身多處都有, 則要考慮神經纖維瘤的可能。 專家解釋, 此類往往在患兒小時無特殊症狀, 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 深褐色“胎記”或在皮下出現腫瘤, 如果腫瘤壓迫到神經, 則要進行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