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寶貝, 讓媽媽抱抱。 ”一到家, 小媛就興沖沖地從婆婆手裡接過了果果。 本以為小傢伙會在自己懷裡撒撒嬌, 可誰知, 果果卻“哇哇”地哭了起來, 弄得小媛措手不及。 婆婆見狀, 連忙把果果抱了過來。 果果到了奶奶懷裡卻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看來果果還是和奶奶親。 ”保姆還在一旁不知趣地說道。
小媛平時工作忙, 無暇顧及寶寶。 好容易到了週末放鬆下來, 想與寶寶好好親熱一下, 可是, 這小傢伙卻不給面子, 好像媽媽是個局外人似的。 果果是自己辛苦生下來的, 如今才6個月大, 這麼偏心奶奶, 小媛心裡別提多不是滋味了!最主要的是,
寶寶為什麼會偏心呢?
果果除了奶奶, 誰也不找, 看來這小傢伙真是夠“偏心”的。 不過, 成人眼裡的“偏心”可不一定是寶寶的真正意圖哦。 那麼, 寶寶“偏心”的背後究竟在表達著什麼呢?
寶寶到了“陌生恐懼期”
4個月之前的寶寶對周圍人的需要大多是出於生理需要, 不存在熟悉與陌生的概念。 而4個月之後, 隨著寶寶視覺與聽覺器官的發育以及情感意識的發展, 寶寶和他的主要看護者開始建立起一種熟悉的情感聯繫。 因而產生了一種從心理到生理上的依賴。 而那些他們沒有見過或很少見的人會感覺陌生,
果果6個月大, 也剛好處於這樣的一個時期, 因此, 他會比較依賴于奶奶。
不過,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 從生理與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 寶寶會有一個大致的“認生期”, 但專業上的說法只是一個參考標準, 並不是絕對的。 現實中, 我們也常會看到, 有些寶寶很小的時候就比較認生, 只要媽媽或奶奶等主要撫養者抱, 陌生人一抱就哭;而有些寶寶確實自來熟, 誰也不偏, 誰抱都行。
生活模式過於單一
寶寶的主要照顧者與寶寶之間總是會形成某種特定的互動模式。 比如, 由奶奶主要照顧的孩子, 他們會對奶奶的面龐、表情、聲音、氣息等等資訊非常熟悉,
寶寶感受外界資訊, 和接觸新鮮人和事的機會就比較少, 這樣的寶寶往往也會比較依賴於自己熟悉的小環境, 離開這個環境便會覺得恐懼、焦慮和不安。 於是就用哭鬧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而寶寶這樣的舉動在媽媽看來就會覺得寶寶和奶奶更親, 寶寶偏心。
“突然襲擊”會讓寶寶吃不消
很多時候, 當我們發現了寶寶偏心, 心裡就會異常失落, 殊不知, 這可不能怪寶寶呢。 像你這樣的媽媽,
如何應對“偏心”寶寶?
在瞭解了寶寶偏心的原因之後, 千萬不要著急, 不妨先讓寶寶回到他認為安全的環境, 然後再慢慢想辦法。 以下有一些方法, 可以幫助你應對“偏心”寶寶, 不妨試一試——
巧妙接近:既然不能和寶寶直接接近, 不妨採取迂回策略。 可以拿寶寶平時最熟悉或最喜歡的玩具先哄哄他,
建立安全母子連接:想要寶寶不偏心, 媽媽是需要做出努力的。 千萬別因為工作忙而忽略了與寶寶相處。 建議你每天都要至少拿出半個小時與寶寶相處。 讓寶寶多接觸到你的氣息, 同時, 你也瞭解寶寶的需求、喜好, 建立安全的母子連接。
多到戶外活動:你自己, 或者讓奶奶多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 接觸一些陌生的、新鮮的人和事, 拓寬寶寶的視野和適應能力。 主動和他人打招呼, 也有意識地讓寶寶和他人笑一笑, 揮揮手等等。
到朋友家做客:找機會帶寶寶到朋友家做客, 或者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裡玩, 如果親朋好友家有同齡的小朋友, 鼓勵寶寶多和小朋友一起玩。
鼓勵寶寶多和小朋友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