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蕁麻疹概述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 其臨床特徵為表皮反復發作鮮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一的風團, 伴瘙癢或燒灼感。 可由多種因素引發, 其病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一般認為, 大多數蕁麻疹屬Ⅰ型變態反應, 少數屬Ⅲ型變態反應。 現代西醫學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 對經常反復發作者, 不易根治, 且應用西藥還會產生一些副反應。

蕁麻疹相當於中醫學中的“痦瘤”、“癮疹”、“赤白遊風”等證, 民間俗稱“風疹塊”、“鬼飯疙瘩”等。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很早,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已有“癮軫”之名, 《諸病源候論·風痦痛候》說:“夫人陽氣外虛則汗多,

汗出當風, 風氣搏於肌肉, 與熱氣並則生痦痛。 ”認識到本病的發生與風邪關係密切。 歷代醫著對本病都有一定的記載, 如明代《證治準繩》、《外科真詮》對本病的臨床表現觀察得頗為仔細。 《證治要訣》說“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會導致本病的發作。 清代, 《外科大成》根據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風邪所致, 提出治療“宜涼血潤燥”, “慎用風藥”;《瘍醫大全》則提出了“疏風、清熱、托疹”的治療大法, 至今對臨床仍有指導意義。 此外, 在古代還創制了一些治療本病的專方, 如消風散、胡麻丸等, 也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現代中醫治療蕁麻疹, 最早報導見於本世紀50年代中期, 這是有關針刺方法的經驗介紹。 之後, 隨著針灸治療經驗的不斷積累,

各地又介紹了許多針刺方法, 如體針、耳針、梅花針、刺絡拔罐或單用拔罐等, 不僅方法簡單, 而且確有良效。 中醫藥治療方面, 從50年代末起, 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 以祛風解表為主治療, 或取“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之意, 選用和血之劑加減治療。 另外還有部分其他治法。 至60年代中期, 有文章專門就病因病機及治法進行了總結和探討, 提出了“透表和衛”、“清營涼血”、“疏肝解鬱”、“清心瀉火”、“表裡雙解”等五個治療法則。 特別是慢性蕁麻疹, 因其病勢纏綿, 歷久不愈, 反復發作, 故有時又稱為頑固性蕁麻疹。 80年代以後, 臨床上對此病頗為重視, 其病機多責之於虛、濕、風、瘀;治療方面, 主張益氣固表、清理濕熱、祛風止癢、養血和營、活血祛瘀等,
尤其是久病風邪人絡, 認為宜選用蟲類搜剔之品。 目前, 有關治療蕁麻疹的臨床報導, 積累有300多篇, 累計病例逾萬例, 無論是分型治療, 還是運用專方, 均有很好的療效, 一般可達90%以上。

中醫治療蕁麻疹的機理研究尚不夠深入, 大量的臨床報導多限於治驗方藥介紹及病例的積累, 且各醫家對蕁麻疹的病因病機的闡述和辨證分型的方法很不一致, 今後應重視這方面的規範化研究, 並注意從中篩選出有效方藥, 旨在進一步提高療效和縮短療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