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

養生之道網導讀:

本應該是玩耍的年紀, 卻被各種補習班淹沒, 甚至有些孩子因此小小年紀得了病, 因此社會呼籲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 那麼家長和社會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呢, 一起來看看。

8歲的男孩因學習壓力過重患上心理障礙, 6歲的女孩也因缺少時間玩耍竟羡慕奶奶沒文化, 不用學習。 本該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 卻因為各種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加, 使現在孩子們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 兒童心理疾病也隨之增多, 這種現象令許多家長和專家感到非常憂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過童年, 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遊戲加學習中度過童年, 而如今的孩子卻在沉重的負擔中去經歷自己的童年。 ”這是一位心理專家在一個心理專題講座中對近幾代人的童年做出的一個簡單總結, 雖然這樣的總結可能不很準確, 但卻大體上反映出了過去和現在孩子童年時代的巨大差別。 從這個總結中不難看出來, 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 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越來越豐富, 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 孩子們的童年也越來越缺少樂趣和快樂, 越來越缺少自我了。

8歲男童患上心理障礙

“孩子病了, 才知學習太多不一定是好事”

小學二年級的強強本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孩子,

上幼稚園時, 他就表現出了強列的求知欲望, 喜歡看書, 喜歡認字, 記憶力也特別強, 許多問題只要老師或者父母講一遍, 強強就能記得非常清楚。 幼稚園生活結束後, 強強如願進入我市一所重點小學上學。 一年級時, 由於課程還比較輕, 強強學習還是非常起勁, 可到了二年級後, 除正常的課程之外, 學校又給他們增加了奧數等課程, 而且老師佈置的作業一天比一天多, 強強的負擔和壓力也越來越重。 每天放學後, 強強首先要打開電腦上網, 從網上查找老師佈置的作業, 接著就開始沒完沒了地做作業。 做完作業已經是晚上9時多了, 強強還是不能休息, 他還要遵照父母的要求, 練習鋼琴, 學習繪畫。 所有這些都進行完後,
已經到晚上11時多了, 強強這時才能去睡覺。 有時作業多, 還會睡得更晚。 強強常常感到自己睡眠不夠, 但他是個聽話的孩子, 還是遵照父母的要求, 一心一意學習。

可最近一段時間, 強強的父母親卻發現兒子變得有些沉默寡言, 而且經常感到身體不舒服。 兩天前, 強強又向父母訴說自己胸悶、難受, 且有疼痛感, 年輕的父母並沒有多少醫療知識, 他們聽人說心肌炎就是這種症狀, 急忙帶強強到醫院進行檢查。 各種檢查結果出來後, 醫生發現強強各項檢查指標都正常, 身體並沒有什麼疾病。 醫生仔細對強強的母親進行了詢問, 瞭解了強強生活、學習的全面情況後, 他作出了診斷, 強強的症狀是一種因學習壓力過大而形成的心理障礙。

由於學習壓力沉重, 孩子根本沒有玩耍和同父母、同學、老師交流的時間, 長時間的沉重壓力和缺少應有的交流, 導致了強強的心理障礙, 嚴重的心理症狀又影響到身體, 從而產生了胸悶和身體不適的感覺。 同時, 醫生告訴強強的父母, 要治療孩子的心理疾病, 最主要的是要關心孩子的心理世界, 給孩子減壓, 同時要加強孩子與同學、老師及父母的交流。 面對孩子的病情, 強強的母親顯得非常痛苦, 她傷心地說:“早知道這樣, 就不讓孩子學這麼多東西了, 現在孩子病了, 才知道學得太多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

6歲女童羡慕奶奶沒文化

特長班之累, 累家長更累孩子

6歲的蘭蘭正上幼稚園大班, 她天真可愛,

聰明好學, 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 父母、爺爺奶奶每天都圍著她轉。 為了開發蘭蘭的智力, 讓她將來能夠有更多的特長, 從幼稚園中班開始, 除了參加幼稚園裡的特長班學習外, 父母親又在外邊給蘭蘭報了繪畫、音樂、舞蹈和英語等特長班, 每天從幼稚園一出來, 蘭蘭就在父母的帶領下, 在各種特長班之間不停地奔波, 週末和周日也不例外。 學習幾乎占去了蘭蘭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 留給她玩耍和遊戲的時間越來越少, 一周除了周日上午能玩半天外, 其他時間都不屬於蘭蘭自己。

剛開始時, 蘭蘭似乎對這些特長班的學習很感興趣, 學習也很用功。 而且通過學習, 她的才藝能力也在幼稚園逐漸表現出來, 在幼稚園舉辦的各種活動中, 蘭蘭常常都名列前茅,而且經常能得到老師的獎勵,父母也引以為豪。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上大班時,蘭蘭似乎對特長班的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她經常找各種理由不去上課,還經常對父母發脾氣。而且父母還發現,沒人的時候,小蘭蘭經常一個人坐在房間裡哀聲歎氣,顯得心事重重。有一次,她竟然歎著氣對爸爸媽媽說:“我覺得咱家裡奶奶最好。”爸爸媽媽急忙問她為什麼,蘭蘭說:“因為奶奶不識字,沒有文化,不用去學習。”父母擔心蘭蘭生病,帶她到醫院檢查後卻沒有發現什麼問題。醫生說,蘭蘭可能還是心理問題,最好通過減壓的方法來進行調理。

據記者瞭解,目前,像蘭蘭這樣參加多種學習班學習的幼稚園孩子不在少數。每天在幼稚園放學後,家長們都會碰到數量眾多的學習班、特長班的招生廣告,而一到下班時間和節假日,各種學習班、特長班的門口都會擠滿幼小的孩子和陪讀的家長。在一個特長班的門口,記者看到每天停放的車輛達上百輛,晚上下課時,從特長班出來的學生和家長經常會使附近道路上的交通堵死。一位家長搖著頭說:“這種環境讓你不想學都不成。”

醫生:這種狀況令人憂慮

心理壓力無法釋放,久之容易形成心理問題

隨著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加,最近幾年來,前來就診心理疾病的患兒也逐年上升,這種情況讓人感到非常憂慮。兒童醫院每年要接診數十萬名小患者,很多是患心理行為疾病的兒童,而且,兒童出現心理疾病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從這些孩子的病例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及各種沉重的學習負擔和壓力是造成兒童心理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有的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六七個小時,這麼少的時間對許多成年人來說都是不夠的,更何況孩子。由於學習時間長,壓力大,這些孩子平時既沒有玩耍的時間,而且也沒有和家人、同學、老師充分的交流和適當的心理疏導,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無法釋放,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和正確處理,最後還有可能發展成為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像前邊所提到的強強患的心理疾病,就是這些原因造成的。除此而外,這種狀況也和孩子的性格有一定關係,這類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較內向,如果出現問題後,家長不能及時解決,就很容易發展為心理障礙。此外,由於學習時間長,侵佔了孩子應有的體育鍛煉時間,這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在門診就診的這類小患者中,大多數孩子平時幾乎都沒有體育鍛煉,有的孩子身體狀況也比較差。

家長:我們也很無奈

似乎除了這樣做,別無其他辦法

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部分家長,除了少數幾位表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順其自然外,多數人還是希望在小學甚至幼稚園時就要多學一些東西,以便給孩子今後將要面臨的激烈競爭打好基礎,但同時他們也表現出了很多的無奈。

一位姓劉的三年級學生家長說,雖然現在學校都說實行素質教育,而且這也能對孩子在拓寬興趣、開闊思維等方面起到好的作用,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擺在孩子面前的有中考、高考,甚至好一點的小學都要考試才能入學,這些都是按分錄取,差一分都進不了門,否則就得家長掏高價去上學,如果不從小抓緊,讓孩子多學知識,以後上學怎麼行呢?一位幼稚園大班孩子的家長說:“我也知道參加這些特長班學習孩子很苦很累,但又有什麼辦法呢?社會上競爭這麼激烈,不讓他打牢基礎,多學一兩項特長,今後怎麼立足呀,就是想上個好一點的小學恐怕都不行吧!”習武園的鄭先生說:“我們小的時候,每天才上4節課,兩節自習,剩下的大部時間都在玩耍中度過,現在輪到孩子了,卻每天要學習十幾個小時,沒有玩耍的時間,也沒有了自己的快樂,這對孩子來說實在太不公平了。但社會現實就是這樣,我們又無力改變,也只能這麼做了。如果人家的孩子都在參加各種學習,你的孩子不學習,這能行嗎?”

一位元姓吳的家長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她的孩子在一家幼稚園上中班,幼稚園組織了一個繪畫特長班,她沒有給孩子報名,而班上大多數孩子都報了名,到了上繪畫課的時間,報名的孩子都被領到美術教室去學習,她的孩子卻只能和其他幾個沒有報名的孩子一起在教室裡看動畫片。她去接孩子時,孩子顯得很孤單、很委屈地對她說:“人家都去學繪畫,你為什麼不給我報名?”沒辦法,最後她也只好交錢報名,讓孩子去上繪畫班。從那以後,不管幼稚園辦什麼班,她都給孩子報名。“咱不能讓孩子吃虧吧。”吳女士說。

在記者採訪中,不少家長都表示,面對現在社會上殘酷的就業競爭,他們只能這樣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的態度表示出似乎除了這樣做,他們再沒有別的辦法。

專家: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

這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應引起全社會重視和關注

許多專家則對這種狀況非常憂慮,他們希望全社會都應該關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減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和壓力,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們。

造成兒童心理疾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升學壓力大、課業負擔重,根本原因則是現行的教育評價體制。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切實實施素質教育,讓孩子們不再為分數、不再為考試所累。而家長的認識也存在偏差,這樣不分成長階段一味讓孩子多學知識的做法,實際上是無視孩子成長的心理階段,把對小孩的期待變成了一種“強迫”。所以好多孩子參加特長班學習都是家長的意思,這種教育形式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這也為孩子青春期產生逆反心理埋下了隱患。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做法卻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結果當然可想而知。讓孩子馬不停蹄地陷入學習各種知識的“陷阱”中,不僅起不到預期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患上學習疲勞症、厭學症及各種心理疾病,最終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對孩子承擔的責任是要培養他們的身心健康,這才是孩子今後學習、工作、生活的人生基礎。過早地開發孩子的智力,讓他們學一些超過自身接受能力的知識和事物,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如果身體患了病,家長們可能很快就會去醫院就醫治療,可如果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恐怕到醫院去就醫的就很少了。由於目前心理衛生知識尚不普及,加之宣傳力度不夠,大多數人對心理疾病認識不足,對心理疾病也不夠重視,家長們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關心程度也比較低。關心孩子,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改善這種情況,除了家長及學校要加強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適當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和壓力,並給予他們適當的心理疏導,讓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位教育專家說,從這些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的這些問題,已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從孩子的學習負擔過重到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從學習疲勞症、厭學症到兒童心理疾病增多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到素質教育的品質,而且也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庭及全社會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齊心協力,對中小學生及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進行正確引導,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教育模式,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成長。

怎樣保證孩子童年的快樂

一、保護幼兒的天性,創設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

在園所環境創設上,為幼兒建造精美的充滿自然情趣的院落景觀,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如我們在戶外為幼兒設計的嬉水池、建造的多功能土坡、沙池、動物認知角等自然景觀,幼兒非常喜歡。他們可以在那裡進行多種探索活動,自然風貌的活動場地和器械順應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在其樂融融的活動中,他們的身心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舒展。

豐富有趣的活動器材是幼兒戶外自由活動最好的夥伴。隨著幼兒遊戲的需要,幼兒教師積極創新,為他們提供了走、跑、跳、鑽爬、投擲、平衡等多元化的活動器械。教師可以讓幼兒憑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自由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自約活動夥伴,身心輕鬆、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充足、安全、衛生的多元化活動器材不但使幼兒動與靜的運動有機結合,大與小的活動相得益彰,還為幼兒提供了自由創造的機會和條件。

室內空間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我們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設計幼兒喜愛的室內環境。教師對活動區的材料不斷更新、充實,教育活動目標的要求與不同發展水準幼兒的需要有機融合,保證了區域材料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環境的創設意義不僅僅因為它是影響幼兒發展的條件,更是因為環境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幼兒的積極參與而產生的互動效應。在環境的創設中,我們注重幼兒的參與,師生一起商討、共同製作,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當幼兒看到自己的意見被採納,自己的作品被用來裝飾環境時,他們感到信心百倍,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在與材料、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幼兒主動發現、創造玩法,積累經驗,體驗成功。在活動區這個小天地裡,幼兒有探索、有感受、有交流、有表達,促使主體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使每一個角落都育人,每一面牆壁都說話,充分發揮了每一寸空間的教育價值,使教育環境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保護了幼兒的天性,陶冶了幼兒的情操,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二、尊重幼兒的個性,營造溫馨和諧的精神環境

教師要在學會傾聽、解讀中理解欣賞幼兒。幼兒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世界,作為幼兒的大朋友、大夥伴,教師必須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解讀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也就是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知道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然後才能欣賞孩子,成為他們成長的有力支持者。

平等民主的師幼關係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前提。教師要做幼兒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活動。工作中幼兒教師要通過親切的目光、關切的問候、輕柔的撫摸、百變不厭的啟發和引導,與幼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要關注個別差異,尊重幼兒的自尊,接納幼兒的個性,允許幼兒因情緒低落而拒絕參加集體活動;理解幼兒的發洩行為;讓幼兒敢於說“不”……在活動中,教師應敏感地捕捉幼兒自身進步的閃光點,及時肯定、鼓勵他們,讓他們認為“我是最棒的!”“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能成功!”幼兒在這樣的活動氛圍中會有一種自豪感,精神上獲得了愉悅,促進了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充分挖掘園外資源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幼稚園、社會三大環境的相互作用。我園在創設良好園內環境的同時,注重多元化、開放式地為幼兒創設活動學習的空間,讓幼兒在各大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健康快樂地發展。

大自然是幼兒最喜歡讀取的一部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因此教師要從幼兒發展需要出發,組織幼兒踏青、遠足、秋遊等活動,讓幼兒走進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萬物生靈,主動觀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花草蟲魚、風霜雨露,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初步體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挑戰。

社會是幼兒密切接觸的一個生動有趣的大課堂,“請進來、走出去”是達成園內外教育力量整合的最佳途徑。比如,我們請幼兒最愛的爸爸媽媽來園講他們的一日工作,並讓幼兒試著自己“幹工作”,幼兒在扮演角色的同時瞭解了每一種職業的特點。這樣的家長助教活動使幼兒瞭解大人的同時,更能反思自己,並開始不斷地接受社會環境,開始探索社會中的各種事物,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利。

四、發揮家庭的作用,真正給幼兒一個快樂的童年

我們可以通過家訪、發放家園聯繫冊、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學校、家長座談等形式,加強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在環境育人的認識上達成共識,促使家長在各自家庭條件的基礎上努力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幼兒從小沐浴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幼兒教師要指導家長瞭解幼兒的認知規律,尊重幼兒遊戲和自我發展的權力,奉勸望子成龍的家長為孩子鬆綁,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同時,幼兒教師還要協助幼兒家庭之間成立“好朋友之家”,支持幼兒走出家庭的圍牆,擴大幼兒的活動範圍,使幼兒體驗與他人交往、合作與分享的樂趣。

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

1、勿對孩子控制過嚴

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制過嚴又可能壓制兒童天真爛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

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2、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3、教會孩子與人融洽相處

和他人融洽相處者的內心世界較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帶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和不同類型的人融洽相處。當然,孩子首先得學會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跟親戚朋友融洽相處。此外,家長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4、物質生活避免奢華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5、讓孩子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試想:只愛看電視的孩子一旦晚上沒有合適的節目時,心頭必然會鬱鬱寡歡。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電視時愛讀書、看報或做遊戲,同樣可樂在其中。

6、引導孩子學會擺脫困境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可能“永遠快樂”。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著意培養他們應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降臨之時尋求另外的精神寄託,如參加運動、遊戲、聊天等等。

7、讓孩子擁有適度的自信

擁有自信與快樂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對一個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滿自卑的孩子,家長務必發現其長處發揚光大,並審時度勢地多作表揚和鼓勵。來自家長和親友的正面肯定無疑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8、創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儘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見,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孩子開心快樂成長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面需要多點細心、多點耐心,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心態。

蘭蘭常常都名列前茅,而且經常能得到老師的獎勵,父母也引以為豪。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上大班時,蘭蘭似乎對特長班的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她經常找各種理由不去上課,還經常對父母發脾氣。而且父母還發現,沒人的時候,小蘭蘭經常一個人坐在房間裡哀聲歎氣,顯得心事重重。有一次,她竟然歎著氣對爸爸媽媽說:“我覺得咱家裡奶奶最好。”爸爸媽媽急忙問她為什麼,蘭蘭說:“因為奶奶不識字,沒有文化,不用去學習。”父母擔心蘭蘭生病,帶她到醫院檢查後卻沒有發現什麼問題。醫生說,蘭蘭可能還是心理問題,最好通過減壓的方法來進行調理。

據記者瞭解,目前,像蘭蘭這樣參加多種學習班學習的幼稚園孩子不在少數。每天在幼稚園放學後,家長們都會碰到數量眾多的學習班、特長班的招生廣告,而一到下班時間和節假日,各種學習班、特長班的門口都會擠滿幼小的孩子和陪讀的家長。在一個特長班的門口,記者看到每天停放的車輛達上百輛,晚上下課時,從特長班出來的學生和家長經常會使附近道路上的交通堵死。一位家長搖著頭說:“這種環境讓你不想學都不成。”

醫生:這種狀況令人憂慮

心理壓力無法釋放,久之容易形成心理問題

隨著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加,最近幾年來,前來就診心理疾病的患兒也逐年上升,這種情況讓人感到非常憂慮。兒童醫院每年要接診數十萬名小患者,很多是患心理行為疾病的兒童,而且,兒童出現心理疾病的年齡也越來越小。

從這些孩子的病例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及各種沉重的學習負擔和壓力是造成兒童心理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有的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六七個小時,這麼少的時間對許多成年人來說都是不夠的,更何況孩子。由於學習時間長,壓力大,這些孩子平時既沒有玩耍的時間,而且也沒有和家人、同學、老師充分的交流和適當的心理疏導,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無法釋放,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發現和正確處理,最後還有可能發展成為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像前邊所提到的強強患的心理疾病,就是這些原因造成的。除此而外,這種狀況也和孩子的性格有一定關係,這類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較內向,如果出現問題後,家長不能及時解決,就很容易發展為心理障礙。此外,由於學習時間長,侵佔了孩子應有的體育鍛煉時間,這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在門診就診的這類小患者中,大多數孩子平時幾乎都沒有體育鍛煉,有的孩子身體狀況也比較差。

家長:我們也很無奈

似乎除了這樣做,別無其他辦法

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部分家長,除了少數幾位表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順其自然外,多數人還是希望在小學甚至幼稚園時就要多學一些東西,以便給孩子今後將要面臨的激烈競爭打好基礎,但同時他們也表現出了很多的無奈。

一位姓劉的三年級學生家長說,雖然現在學校都說實行素質教育,而且這也能對孩子在拓寬興趣、開闊思維等方面起到好的作用,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擺在孩子面前的有中考、高考,甚至好一點的小學都要考試才能入學,這些都是按分錄取,差一分都進不了門,否則就得家長掏高價去上學,如果不從小抓緊,讓孩子多學知識,以後上學怎麼行呢?一位幼稚園大班孩子的家長說:“我也知道參加這些特長班學習孩子很苦很累,但又有什麼辦法呢?社會上競爭這麼激烈,不讓他打牢基礎,多學一兩項特長,今後怎麼立足呀,就是想上個好一點的小學恐怕都不行吧!”習武園的鄭先生說:“我們小的時候,每天才上4節課,兩節自習,剩下的大部時間都在玩耍中度過,現在輪到孩子了,卻每天要學習十幾個小時,沒有玩耍的時間,也沒有了自己的快樂,這對孩子來說實在太不公平了。但社會現實就是這樣,我們又無力改變,也只能這麼做了。如果人家的孩子都在參加各種學習,你的孩子不學習,這能行嗎?”

一位元姓吳的家長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她的孩子在一家幼稚園上中班,幼稚園組織了一個繪畫特長班,她沒有給孩子報名,而班上大多數孩子都報了名,到了上繪畫課的時間,報名的孩子都被領到美術教室去學習,她的孩子卻只能和其他幾個沒有報名的孩子一起在教室裡看動畫片。她去接孩子時,孩子顯得很孤單、很委屈地對她說:“人家都去學繪畫,你為什麼不給我報名?”沒辦法,最後她也只好交錢報名,讓孩子去上繪畫班。從那以後,不管幼稚園辦什麼班,她都給孩子報名。“咱不能讓孩子吃虧吧。”吳女士說。

在記者採訪中,不少家長都表示,面對現在社會上殘酷的就業競爭,他們只能這樣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的態度表示出似乎除了這樣做,他們再沒有別的辦法。

專家: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

這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應引起全社會重視和關注

許多專家則對這種狀況非常憂慮,他們希望全社會都應該關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減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和壓力,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們。

造成兒童心理疾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升學壓力大、課業負擔重,根本原因則是現行的教育評價體制。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切實實施素質教育,讓孩子們不再為分數、不再為考試所累。而家長的認識也存在偏差,這樣不分成長階段一味讓孩子多學知識的做法,實際上是無視孩子成長的心理階段,把對小孩的期待變成了一種“強迫”。所以好多孩子參加特長班學習都是家長的意思,這種教育形式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這也為孩子青春期產生逆反心理埋下了隱患。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做法卻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結果當然可想而知。讓孩子馬不停蹄地陷入學習各種知識的“陷阱”中,不僅起不到預期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患上學習疲勞症、厭學症及各種心理疾病,最終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對孩子承擔的責任是要培養他們的身心健康,這才是孩子今後學習、工作、生活的人生基礎。過早地開發孩子的智力,讓他們學一些超過自身接受能力的知識和事物,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其實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如果身體患了病,家長們可能很快就會去醫院就醫治療,可如果孩子心理出現了問題,恐怕到醫院去就醫的就很少了。由於目前心理衛生知識尚不普及,加之宣傳力度不夠,大多數人對心理疾病認識不足,對心理疾病也不夠重視,家長們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關心程度也比較低。關心孩子,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改善這種情況,除了家長及學校要加強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適當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和壓力,並給予他們適當的心理疏導,讓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位教育專家說,從這些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的這些問題,已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從孩子的學習負擔過重到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從學習疲勞症、厭學症到兒童心理疾病增多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到素質教育的品質,而且也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它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庭及全社會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齊心協力,對中小學生及幼兒的成長和發展進行正確引導,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教育模式,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成長。

怎樣保證孩子童年的快樂

一、保護幼兒的天性,創設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

在園所環境創設上,為幼兒建造精美的充滿自然情趣的院落景觀,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如我們在戶外為幼兒設計的嬉水池、建造的多功能土坡、沙池、動物認知角等自然景觀,幼兒非常喜歡。他們可以在那裡進行多種探索活動,自然風貌的活動場地和器械順應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在其樂融融的活動中,他們的身心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舒展。

豐富有趣的活動器材是幼兒戶外自由活動最好的夥伴。隨著幼兒遊戲的需要,幼兒教師積極創新,為他們提供了走、跑、跳、鑽爬、投擲、平衡等多元化的活動器械。教師可以讓幼兒憑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自由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自約活動夥伴,身心輕鬆、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充足、安全、衛生的多元化活動器材不但使幼兒動與靜的運動有機結合,大與小的活動相得益彰,還為幼兒提供了自由創造的機會和條件。

室內空間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我們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出發,設計幼兒喜愛的室內環境。教師對活動區的材料不斷更新、充實,教育活動目標的要求與不同發展水準幼兒的需要有機融合,保證了區域材料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環境的創設意義不僅僅因為它是影響幼兒發展的條件,更是因為環境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幼兒的積極參與而產生的互動效應。在環境的創設中,我們注重幼兒的參與,師生一起商討、共同製作,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當幼兒看到自己的意見被採納,自己的作品被用來裝飾環境時,他們感到信心百倍,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在與材料、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幼兒主動發現、創造玩法,積累經驗,體驗成功。在活動區這個小天地裡,幼兒有探索、有感受、有交流、有表達,促使主體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使每一個角落都育人,每一面牆壁都說話,充分發揮了每一寸空間的教育價值,使教育環境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保護了幼兒的天性,陶冶了幼兒的情操,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二、尊重幼兒的個性,營造溫馨和諧的精神環境

教師要在學會傾聽、解讀中理解欣賞幼兒。幼兒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世界,作為幼兒的大朋友、大夥伴,教師必須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解讀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也就是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知道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然後才能欣賞孩子,成為他們成長的有力支持者。

平等民主的師幼關係是幼兒快樂成長的前提。教師要做幼兒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活動。工作中幼兒教師要通過親切的目光、關切的問候、輕柔的撫摸、百變不厭的啟發和引導,與幼兒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師要關注個別差異,尊重幼兒的自尊,接納幼兒的個性,允許幼兒因情緒低落而拒絕參加集體活動;理解幼兒的發洩行為;讓幼兒敢於說“不”……在活動中,教師應敏感地捕捉幼兒自身進步的閃光點,及時肯定、鼓勵他們,讓他們認為“我是最棒的!”“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能成功!”幼兒在這樣的活動氛圍中會有一種自豪感,精神上獲得了愉悅,促進了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充分挖掘園外資源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幼稚園、社會三大環境的相互作用。我園在創設良好園內環境的同時,注重多元化、開放式地為幼兒創設活動學習的空間,讓幼兒在各大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健康快樂地發展。

大自然是幼兒最喜歡讀取的一部真實、豐富的百科全書,因此教師要從幼兒發展需要出發,組織幼兒踏青、遠足、秋遊等活動,讓幼兒走進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萬物生靈,主動觀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花草蟲魚、風霜雨露,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初步體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挑戰。

社會是幼兒密切接觸的一個生動有趣的大課堂,“請進來、走出去”是達成園內外教育力量整合的最佳途徑。比如,我們請幼兒最愛的爸爸媽媽來園講他們的一日工作,並讓幼兒試著自己“幹工作”,幼兒在扮演角色的同時瞭解了每一種職業的特點。這樣的家長助教活動使幼兒瞭解大人的同時,更能反思自己,並開始不斷地接受社會環境,開始探索社會中的各種事物,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利。

四、發揮家庭的作用,真正給幼兒一個快樂的童年

我們可以通過家訪、發放家園聯繫冊、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學校、家長座談等形式,加強幼兒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在環境育人的認識上達成共識,促使家長在各自家庭條件的基礎上努力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幼兒從小沐浴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幼兒教師要指導家長瞭解幼兒的認知規律,尊重幼兒遊戲和自我發展的權力,奉勸望子成龍的家長為孩子鬆綁,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同時,幼兒教師還要協助幼兒家庭之間成立“好朋友之家”,支持幼兒走出家庭的圍牆,擴大幼兒的活動範圍,使幼兒體驗與他人交往、合作與分享的樂趣。

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

1、勿對孩子控制過嚴

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制過嚴又可能壓制兒童天真爛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

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2、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3、教會孩子與人融洽相處

和他人融洽相處者的內心世界較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帶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和不同類型的人融洽相處。當然,孩子首先得學會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跟親戚朋友融洽相處。此外,家長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4、物質生活避免奢華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5、讓孩子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試想:只愛看電視的孩子一旦晚上沒有合適的節目時,心頭必然會鬱鬱寡歡。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電視時愛讀書、看報或做遊戲,同樣可樂在其中。

6、引導孩子學會擺脫困境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可能“永遠快樂”。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著意培養他們應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降臨之時尋求另外的精神寄託,如參加運動、遊戲、聊天等等。

7、讓孩子擁有適度的自信

擁有自信與快樂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對一個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滿自卑的孩子,家長務必發現其長處發揚光大,並審時度勢地多作表揚和鼓勵。來自家長和親友的正面肯定無疑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8、創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儘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見,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孩子開心快樂成長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面需要多點細心、多點耐心,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心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