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紅斑狼瘡發病機制的簡單介紹

紅斑狼瘡發病機制目前仍是尚未明瞭, 在SLE中主要是Ⅲ型變態反應, CLE中主要是Ⅳ型變態反應。 但無論SLE還是CLE, 其他類型的變態反應也都有參與。 下面給大家做些簡單的介紹。

1.CLE LE特異性皮膚損害的發病機制還不清楚。 皮膚表現與全身損害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 例如在活動性SLE和穩定性SLE的LE性皮損中沒有根本差異, 亦即無法在臨床、組織病理及直接免疫螢光檢查中觀察CLE皮損是否伴有全身疾病和判斷SLE是否活動。

免疫細胞:LE特異性皮膚損害是一種苔蘚樣反應, 與移植物抗宿主病有相同的機制, 是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應答所致的損傷。

當T細胞功能低下或喪失時就不會有LE的皮損, 這可從全身性CCLE患者受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後病情得以緩解的現象中得到證實。 在LE表皮損害中出現的細胞免疫異常的現象還有朗格漢斯細胞減少;角質形成細胞表達Ⅱ類組織相容性抗原和與T細胞反應的黏附分子如ICAM-1;表達於抗原遞呈細胞上的“B7-3”共同刺激配體在SCLE的角質形成細胞上也高表達。

LE皮損在真皮內炎性浸潤的特徵為血管和附屬器周圍的單個核細胞浸潤, 這些細胞以輔助-誘導T細胞佔優勢, 尤其是在發病早期, 而B細胞相當少見, 在DLE和SCLE損害中無明顯差別。 但HLA-DR抗原表達要比正常皮膚低。

自身抗體:基底膜在LE特異性皮損中增厚。 在真-表皮交界處可見不同類型的免疫球蛋白與補體的沉積。

在大部分情況下, 沉積局限於緻密層的組織內, 與Ⅶ型膠原有關。 SLE狼瘡帶的洗脫研究證明了它們包含抗核和抗基底膜帶活性。 這些Ig在CLE中的沉積似乎是皮膚炎症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因為在紫外線誘導的CLE損害中它們出現於細胞炎症之後。 然而, 它們可能促進了疾病過程, 如誘導表皮基底層細胞的增生。

又如新生兒紅斑狼瘡綜合征患兒的母親有抗La和抗-Ro抗體;個別抗-U1RNP抗體陽性的產婦所娩嬰兒也有狼瘡皮損。 通過多種免疫技術證明在表皮細胞內有Ro抗原和La抗原及其抗體的存在。 NLE的皮損一般在出生後6個月內消失, 與嬰兒血清內來自母體的抗Ro、抗La和抗UIRNP抗體的消失時間吻合。

在成人SCLE和NLE皮損內的炎性浸潤中T細胞佔優勢, 可能是從母體來的抗體經過胎盤進入胎兒, 以嬰兒皮膚的T細胞為效應細胞, 導致炎症, 出現SCLE的特徵性皮損。

紫外線:對CLE患者的正常皮膚反復予以大劑量紫外線照射會誘導出LE損害, 尤其是在SCLE中。 如Wolska等在24例SCLE中的15例通過簡單暴露於紫外線誘導出 SCLE損害;Lehmann等在22例SCLE中的14例通過長波紫外線和中波紫外線照射誘導出SCLE損害, 其中UV占6例, UVA占2例, UVA加UVB 6例;Nived等提出即使在UVA-1的區域內也能誘導出LE的皮損。 紫外線誘導的皮膚損害最早出現的病理變化是單核細胞聚集于血管周圍, 爾後是免疫球蛋白在血管周圍沉積, 吸引補體引起炎性表現。 UV誘導LE特異損害的機制可能是:①UV可能直接損害角質形成細胞,

正常“隱蔽”抗原暴露, 或誘導“新抗原”表達。 例如, UVB能誘導Ro和UIRNP抗原從角質形成細胞內移至細胞表面。 ②UV可能在有遺傳傾向的個體誘導免疫介質的過度釋放, 如白介素-1、α-腫瘤壞死因數、前列腺素-E、蛋白酶、氧自由基和組胺等。

遺傳傾向:在大多數研究中觀察到至少50%的SCLE病人是HLA-DR3表型, HLA-DR3表型與環形SCLE有強相關;HLA-DR2亦和SCLE有關。 合併有乾燥綜合征的SCLE往往有HLA-B8、DR3、DRw6、DQ2和DRw52表型。 有以上這些表型的患者產生很高水準的抗Ro抗體, 最高的抗Ro抗體滴度是在那些被證明是HLA-DRw1/DRw2雜合子的人中發現。 基因缺陷和C1酯酶抑制物也與SCLE和DLE有關, 大部分C2或C4補體缺陷純合子有抗RO抗體, C2和C4的位點都在第6號染色體上和HLA位點內。 有研究顯示C4缺陷可有染色體缺失, 包括21-羥化酶基因缺陷,

導致免疫複合物的清除障礙。

藥物和激素:一些藥物與CLE尤其是SCLE皮損的惡化和發展有關。 藥物誘導的SCLE與抗RO抗體有關。 如Reed等報導了5例氫氯噻嗪誘發的SCLE, 具有銀屑病樣和環形皮損, 5人中都有抗Ro抗體和HLA-DR2和HLA-DR3陽性, SCLE皮損在停用氫氯噻嗪後迅速緩解。 但在16位長期予氫氯噻嗪而無SCLE的人中無一例有抗Ro抗體。 經常服用避孕藥的婦女也可出現CLE。

2.SLE

遺傳因素:SLE的發病有家族聚集傾向, 同卵雙生兒中發病率可達70%, 第一級親屬中的發病率可達5%~12%, 顯示了遺傳易感性是SLE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典的遺傳學研究, 如MHC、補體缺陷與SLE發病存在密切相關性, 也支持這一觀點。 已知與SLE密切相關的主要是MHC-Ⅱ、Ⅲ類基因, 尤其是MHC-Ⅱ類D區基因。 與SLE聯繫密切的HLA位點有:HLA-B8、DR2、DR3、DQA1、DQB1;補體為C2、C4和CR1缺乏。 在D區DR和DQ基因位點之間有特別強的“連鎖不平衡現象”。MHC-Ⅲ類分子的C4AQO等位基因位點與SLE有較肯定的聯繫,主要表現在C2、C4等多種補體成分缺乏。此外,T細胞受體基因和某些Gm標記也與SLE有密切聯繫,如TCRB鏈基因多態性、免疫球蛋白重鏈、輕鏈的同種異型和Gm基因中一個片段的缺失。在SLE的MHC分子、抗原性多肽、TCR三分子複合物的相互作用中,機體不能夠區分“自己”與“非己”多肽成分,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發生。

MHCⅡ類基因位點與SLE中某些類型自身抗體的產生密切相關,如與抗DNA抗體相伴的基因風險因數有DR2、DR3、DR7和DQB1;與抗Sm抗體相伴的有DR4、DR7、DQw6;抗RNP抗體伴有DQw5和DQw8;抗磷脂抗體伴有DR4、DR7、DR53和DQw7。存在于患者血清中的以上某一自身抗體在臨床上常有相應的特殊表現,因此可以說以上基因在“塑造”自身抗體譜的同時也“塑造”了疾病的臨床亞型。

環境因素:同卵雙生兒中SLE發病的一致性小於100%,表明種系基因的相同尚不足以發病,環境等其他因素也與之有關。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一個特異的環境致病因數,但是不同的致病因數有可能在不同的患者中誘發SLE。

①感染:SLE與某些病毒感染有關。據報導患者體內至少有針對12種不同病毒和4種反轉錄病毒的高滴度IgG和IgM抗體,還從患者內皮細胞、皮損中發現類似包涵體的物質。其誘發SLE的可能機制是“分子類比”,如EB病毒與Sm抗原有相同的抗原表位,二種抗原與抗體間有交叉反應。類似的例子還有抗Sm抗體能與HIVP24gag抗原起交叉反應;一些抗核糖核酸蛋白抗體可以和幾種C型反轉錄病毒:P30gag蛋白起交叉反應。病毒誘導或改變了宿主抗原:如單純皰疹病毒可以誘導出較高水準的Sm抗原。多克隆啟動和旁路免疫刺激:感染可導致大量淋巴細胞活化,如肺炎克雷白桿菌與正常人單個核細胞培養後可產生多種抗DNA抗體及抗心磷脂抗體,還可誘導出鼠LE模型。其機制主要與多克隆啟動和旁路免疫刺激有關,由於淋巴細胞活化,產生大量細胞因數,從而引發SLE。

還有些病毒感染會出現與SLE相同的症狀。如感染細小病毒19的患者,表現為高熱,面部蝶形紅斑等多發性、多形性皮疹,關節痛,蛋白尿,漿膜炎和高滴度的抗核抗體,激素治療有效,預後良好。

②紫外線:紫外線能誘發LE或使病情加重,約1/3的患者有光敏。其機制可能是經照射後皮膚的DNA轉變成較強免疫原性分子;皮膚細胞受損害後抗核抗體得以進入細胞內;角質形成細胞產生多種白細胞介素以及粒細胞-巨噬細胞克隆刺激因數和腫瘤壞死因數等細胞因數;影響巨噬細胞處理抗原的能力和T細胞的活化。某些藥物誘發的LE也與紫外線的作用有關。

③藥物:某些藥物能誘發LE或使病情加重,更多見的是出現LE樣綜合征。能夠誘發LE的藥物的結構特點是含有一個反應性芳胺基團或聯胺基團。

④食物:一些食物如芹菜、無花果、灰菜、紫雲英、油菜、黃泥螺及食海藻的魚類等具有增強患者光敏感的潛在作用。蘑菇等蕈類、某些食物染料及煙草因含有聯胺也具有誘發LE的潛在作用。

性激素代謝異常:SLE主要累及女性,育齡期婦女患病率高於同齡男性8~13倍,但青春期前和停經後的女性患病率僅略高於男性,顯示性激素與SLE的發生有關。SLE患者的雌激素水準高於正常人,而雄激素低下,雌/雄激素比值升高;口服雌激素類避孕藥後使SLE出現或加重,並出現LE細胞;泌乳素水準升高;有的男性SLE患者可見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對SLE鼠行卵巢切除或用雄激素治療有效。雌激素與SLE有關的機制是它能調節免疫反應,抑制天然殺傷細胞和抑制性 T細胞功能,增強B細胞活性而刺激Ig和自身抗體產生。SLE患者性激素的代謝異常與體內微粒體同工酶的遺傳缺陷有關。因此,性激素代謝異常可能也與遺傳有關。

免疫失衡:由於遺傳、環境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造成易感者細胞與體液免疫反應的嚴重失衡,正常的免疫耐受機制受破壞,導致SLE的發生和發展。SLE的免疫學改變是多方面的,涉及幾乎所有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細胞因數及產物,它可以說是SLE的一種繼發現象,而不是“病因”。免疫學異常的主要表現是Ts和NK在數量和功能上的缺陷而不能調節B淋巴細胞,輔助性T細胞功能亢進,大量自身抗體生成。單核-巨噬細胞通過產生細胞因數刺激Th或直接刺激B細胞引起自身免疫,而同時它們的清除功能卻有缺陷,不能清除沉積於血管壁的免疫複合物。

以上對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做了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您能有幫助。在此提醒大家出現了紅斑狼瘡的症狀,應當儘早檢查、治療,以免耽誤治療。

紅斑狼瘡

在D區DR和DQ基因位點之間有特別強的“連鎖不平衡現象”。MHC-Ⅲ類分子的C4AQO等位基因位點與SLE有較肯定的聯繫,主要表現在C2、C4等多種補體成分缺乏。此外,T細胞受體基因和某些Gm標記也與SLE有密切聯繫,如TCRB鏈基因多態性、免疫球蛋白重鏈、輕鏈的同種異型和Gm基因中一個片段的缺失。在SLE的MHC分子、抗原性多肽、TCR三分子複合物的相互作用中,機體不能夠區分“自己”與“非己”多肽成分,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發生。

MHCⅡ類基因位點與SLE中某些類型自身抗體的產生密切相關,如與抗DNA抗體相伴的基因風險因數有DR2、DR3、DR7和DQB1;與抗Sm抗體相伴的有DR4、DR7、DQw6;抗RNP抗體伴有DQw5和DQw8;抗磷脂抗體伴有DR4、DR7、DR53和DQw7。存在于患者血清中的以上某一自身抗體在臨床上常有相應的特殊表現,因此可以說以上基因在“塑造”自身抗體譜的同時也“塑造”了疾病的臨床亞型。

環境因素:同卵雙生兒中SLE發病的一致性小於100%,表明種系基因的相同尚不足以發病,環境等其他因素也與之有關。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一個特異的環境致病因數,但是不同的致病因數有可能在不同的患者中誘發SLE。

①感染:SLE與某些病毒感染有關。據報導患者體內至少有針對12種不同病毒和4種反轉錄病毒的高滴度IgG和IgM抗體,還從患者內皮細胞、皮損中發現類似包涵體的物質。其誘發SLE的可能機制是“分子類比”,如EB病毒與Sm抗原有相同的抗原表位,二種抗原與抗體間有交叉反應。類似的例子還有抗Sm抗體能與HIVP24gag抗原起交叉反應;一些抗核糖核酸蛋白抗體可以和幾種C型反轉錄病毒:P30gag蛋白起交叉反應。病毒誘導或改變了宿主抗原:如單純皰疹病毒可以誘導出較高水準的Sm抗原。多克隆啟動和旁路免疫刺激:感染可導致大量淋巴細胞活化,如肺炎克雷白桿菌與正常人單個核細胞培養後可產生多種抗DNA抗體及抗心磷脂抗體,還可誘導出鼠LE模型。其機制主要與多克隆啟動和旁路免疫刺激有關,由於淋巴細胞活化,產生大量細胞因數,從而引發SLE。

還有些病毒感染會出現與SLE相同的症狀。如感染細小病毒19的患者,表現為高熱,面部蝶形紅斑等多發性、多形性皮疹,關節痛,蛋白尿,漿膜炎和高滴度的抗核抗體,激素治療有效,預後良好。

②紫外線:紫外線能誘發LE或使病情加重,約1/3的患者有光敏。其機制可能是經照射後皮膚的DNA轉變成較強免疫原性分子;皮膚細胞受損害後抗核抗體得以進入細胞內;角質形成細胞產生多種白細胞介素以及粒細胞-巨噬細胞克隆刺激因數和腫瘤壞死因數等細胞因數;影響巨噬細胞處理抗原的能力和T細胞的活化。某些藥物誘發的LE也與紫外線的作用有關。

③藥物:某些藥物能誘發LE或使病情加重,更多見的是出現LE樣綜合征。能夠誘發LE的藥物的結構特點是含有一個反應性芳胺基團或聯胺基團。

④食物:一些食物如芹菜、無花果、灰菜、紫雲英、油菜、黃泥螺及食海藻的魚類等具有增強患者光敏感的潛在作用。蘑菇等蕈類、某些食物染料及煙草因含有聯胺也具有誘發LE的潛在作用。

性激素代謝異常:SLE主要累及女性,育齡期婦女患病率高於同齡男性8~13倍,但青春期前和停經後的女性患病率僅略高於男性,顯示性激素與SLE的發生有關。SLE患者的雌激素水準高於正常人,而雄激素低下,雌/雄激素比值升高;口服雌激素類避孕藥後使SLE出現或加重,並出現LE細胞;泌乳素水準升高;有的男性SLE患者可見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對SLE鼠行卵巢切除或用雄激素治療有效。雌激素與SLE有關的機制是它能調節免疫反應,抑制天然殺傷細胞和抑制性 T細胞功能,增強B細胞活性而刺激Ig和自身抗體產生。SLE患者性激素的代謝異常與體內微粒體同工酶的遺傳缺陷有關。因此,性激素代謝異常可能也與遺傳有關。

免疫失衡:由於遺傳、環境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造成易感者細胞與體液免疫反應的嚴重失衡,正常的免疫耐受機制受破壞,導致SLE的發生和發展。SLE的免疫學改變是多方面的,涉及幾乎所有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細胞因數及產物,它可以說是SLE的一種繼發現象,而不是“病因”。免疫學異常的主要表現是Ts和NK在數量和功能上的缺陷而不能調節B淋巴細胞,輔助性T細胞功能亢進,大量自身抗體生成。單核-巨噬細胞通過產生細胞因數刺激Th或直接刺激B細胞引起自身免疫,而同時它們的清除功能卻有缺陷,不能清除沉積於血管壁的免疫複合物。

以上對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做了簡單的介紹,希望對您能有幫助。在此提醒大家出現了紅斑狼瘡的症狀,應當儘早檢查、治療,以免耽誤治療。

紅斑狼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