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破窗理論

養生之道網導讀:

犯罪學家凱琳指出:如果建築物上有一扇破碎的窗戶沒得到及時修理, 更多的窗戶就會被破壞。 她將這一研究結論形象地總結為“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就是典型的“破壞創造財富”。 把這樣的謬論放之於洪災, 放之於地震, 放之於戰爭, 好像都很合適。 ——

“破窗理論”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存在的普遍的一種現象, 給我們的生活和心理帶來了不少啟發。 看到“破窗”,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繼續破壞這扇“窗戶”。 這樣很簡單, 卻是最完整的修復了這個世界, 同時也修復了我們自己的心靈。

社會心理學家津巴多曾在20世紀70年代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輛近乎一樣破舊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兩個地方,

一輛停在紐約大學布朗克斯校區附近, 另一輛停在斯坦福大學帕羅奧托校區附近。 兩輛破車都被摘掉了牌照、掀開了引擎蓋。 一周後, 實驗者發現, 這兩輛車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前一輛車在三天的時間裡就遭受了數十次的偷竊和破壞, 最後成為一堆廢鐵;後一輛車在一個星期內只被一個路人碰過, 並被蓋上了引擎蓋。

用破窗理論就不難解釋津巴多所做的實驗。

(1)初始狀態的重要性。 破舊汽車更容易讓人聯想為廢棄物、垃圾等。 如果放一輛嶄新的汽車, 應該會有更好的結局吧。

(2)城市規模。 實驗實施的時間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

當時的斯坦福大學相對紐約大學來說可算是“默默無聞”, 帕羅奧托市與紐約相比也只是一個很小的城市。 在紐約這樣一個大規模群體中, 每個個體的身份變得更加模糊。 這就好比在一場大暴亂中, 沒有人知道某一個人具體做了些什麼。 大城市因此成為破壞、犯罪的最佳場所。

(3)環境的誘導。 20世紀的紐約一直是犯罪率很高的城市。 耳濡目染更多偷竊和搶劫, 即使是本性善良的人, 心情不好的時候, 或許也會搞點破壞。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 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

比方說, 你分別到兩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裡窗明几淨, 地板上一塵不染。 如果他忘了給你準備煙灰缸, 你一定會在點煙之前請他幫你找一個煙灰缸,

而決不忍心讓煙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 而朋友乙的家裡是隨處可見的塵土和紙屑。 估計你也懶得要朋友給你找煙灰缸了, 而是任由煙灰飛散, 或是直接把煙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後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 面對“第一扇破窗”, 我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 沒有懲罰。 這樣想著, 不知不覺, 我們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去市場買瓜子, 抓了幾個嘗嘗。 瓜子皮呢?你放哪兒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 就將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熱天走在街上, 買根雪糕, 半天沒有找到垃圾筒, 你會將包裝紙放在哪兒?是不是找個有垃圾的角落, 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牆上的筆跡、地上的痰跡就這樣越來越多,

我們離優雅、文明、公德就這樣越來越遠。

“環境早就髒了, 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 ”不少人會這樣辯解道。 其實, 人和環境之間是互動的, 環境的好壞是人的行為的體現。 我們許多人抱怨環境惡劣, 可他們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談舉止。 不少人盯著社會的陰暗面, 結果自己的心靈也變得狹隘和陰暗, 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了社會上的一扇“破窗”。

我們不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戶的人, 我們還要努力做修復“第一扇窗戶”的人。 即使是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 甚至無力去改變環境時, 我們還可以努力, 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為一扇“破窗”。

當我們再一次面對“破窗”,

請捫心自問, 是不是不應該推波助瀾, 讓破窗更加破, 而是修復那扇“窗戶”, 沒有破碎的窗, 世界豈不更加完美?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