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 面肌痙攣多因肝風內動, 或血虛生風, 上犯清空, 擾亂面部經脈, 氣血流行失常而發病。 治療以平肝熄風, 豁痰鎮靜, 滋腎養血, 解熱除濕為主。 下述3個經驗方, 供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
1、解痙湯
基本組成:黨參、黃芪、雞血藤、酸棗仁、柏子仁、白術、雞內金、砂仁、當歸、白芍、五味子、木香、山藥、茯神、甘草、朱砂(沖)、琥珀(沖)。
加減:頭痛甚者加白芷、蔓荊子;頭暈甚者加天麻;耳鳴甚者加蟬蛻;噁心嘔吐甚者加竹茹、半夏。
功效:益氣養血, 安神止痙。
2、建瓴湯
基本組成:山藥、淮牛膝、代赭石、生地黃、生龍骨、生牡蠣、白芍、柏子仁。
加減:肝陽上亢甚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血虛甚者加阿膠、首烏;腎虛甚者合用六味地黃湯;兼見外風症狀者合牽正散。
功效:滋養肝腎, 平肝熄風。
3、愈痙湯
基本組成:熟地、白芍、牡蠣、當歸、炙甘草、蟬蛻、全蠍、蜈蚣。
功效:養血通絡, 熄風止痙。
注意事項:用藥期間不服用其他藥物, 但是高血壓、冠心病患者需給予相應的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