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不小心摔壞東西、損壞東西的事情非常常見。 對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壞, 孩子也非常後悔和難過, 甚至感到恐懼。
這時, 父母應該包容和安慰孩子, 而不是批評和指責。 批評和指責不僅於事無補, 而且會造成孩子對父母感情的疏遠。 以後再發生這種事情, 他們可能會故意隱瞞父母, 從而使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
關心孩子, 應該對孩子不小心的過失行為給予包容。 這樣不僅可以安慰孩子的心靈,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這件事情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而一味地訓斥和打罵,
有時候, 孩子可能會因為好意而不小心給父母造成傷害, 這時候, 父母的包容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要做到在包容中教育孩子, 真正讓孩子吸取教訓。
當孩子本意正確、方式錯誤的時候, 父母首先應該對孩子的本意給予賞識, 然後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裡, 並教給他正確的方法, 指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受到父母賞識、包容和教育的孩子, 會在愉快中接受父母的建議, 時刻記住自己的過失, 並在以後逐步改進或改正。
當孩子不小心損壞了家裡的物品或傢俱, 父母不要對孩子發火, 而應該給他們包容和安慰。 告訴他們:“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以後注意點哦!”
當孩子出於好意卻做了壞事,
有位叫大衛·柯珀菲爾的醫學科學家, 當記者問他為什麼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時, 他回答, 這與他兩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關。
有一次他嘗試著從冰箱裡拿出一瓶牛奶, 因瓶子很滑, 他一失手, 瓶子掉在地上, 牛奶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
他的母親來到廚房, 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或懲罰他, 她說:“哇, 你製造的混亂可真棒!我還沒見過這麼大的奶水坑。 牛奶反正已不能喝了, 在我們清理以前, 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他的確這麼做了。 幾分鐘後, 他的母親說:“你知道,
之後, 他母親又說:“如何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 你已經做了一個失敗的實驗。 來, 讓我們把瓶子裝滿水, 看看怎樣才能拿得動它。 ”小男孩很快就學會了, 用雙手抓住瓶頸, 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 這堂課真棒!
這位科學家在那一刻懂得了過失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 因此不需要害怕過失的道理。
當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 恰好是教育的良機。 因為, 內疚和不安使孩子急於求助, 在這樣的時刻, 他們明白的道理更能刻骨銘心。 此時, 父母應保持冷靜, 既不要簡單粗暴地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