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小兒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病菌進入體內後, 首先落腳於咽部, 引起咽炎及扁桃體炎。 咽部出現充血發紅, 扁桃體紅腫, 有時上面有膿性分泌物, 稱化膿性扁桃體炎。 病變可蔓延到鄰近淋巴結, 導致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疼痛, 可有壓痛, 稱為急性淋巴結炎。 如淋巴結炎再擴展, 可累及周圍組織也發生紅腫, 稱為蜂窩組織炎。 有時可化膿形成膿腫。 這是猩紅熱局部表現。
猩紅熱的全身症狀, 是由菌血症(細菌存在於血液中)和毒血症(毒血症在血液中)引起的。 可有發熱、嘔吐、腹痛等表現。
在發病後24小時內可出現皮疹,
尚有特殊表現發生在舌面:病初舌面有灰白色苔, 邊緣紅腫, 舌苔脫落, 露出鮮牛肉樣舌面和紅腫的舌刺, 稱為楊莓舌。
猩紅熱可併發中毒性腎炎和和中毒性心肌炎, 還可發生變態反應性病變。 發生過猩紅熱疾病的小兒還有可能感染第二次、第三次。
【應對措施】
猩紅熱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 因此需用針對性強的抗生素。 首選為青黴素, 對溶血性鏈球菌有殺滅作用。 病情不重時, 可採用肌肉注射或口服;重症可採用靜脈注射。 用藥時間7-10天。 如對青黴素過敏, 可改用紅黴素類抗生素替代, 用藥時間相同。 必須強調指出, 用藥一定要堅持療程, 即使體溫恢復正常, 也不應提早停藥, 以免控制的不徹底。 如淋巴結炎或蜂窩組織炎已發展成膿腫, 則應排膿, 可用切開或穿刺排膿。 對症處理包括高熱降溫, 抗休克處理, 併發症的治療。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 根據病情動靜結合。 預防繼發感染, 做好口腔及皮膚清潔衛生。 飲食視病情而定, 病情輕可用軟食;病情重宜用半流食或流食,
【發生原因】
猩紅熱是由A組B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預防】
無法進行預防接種。 對於猩紅熱病孩有密切接觸的兒童, 可用藥物預防:肌肉注射或口服青黴素, 時間3-4天。 為防止疾病擴散, 對猩紅熱病孩應進行隔離。 一般當咽部症狀消失, 鼻咽分泌物培養連續2次陰性, 才能解除隔離。 對於病孩密切接觸者, 除用藥物預防外, 同時要檢疫(即隔離)12天, 或咽分泌物培養1次陰性, 才能解除檢疫。
【易發年齡】
易發于各年齡段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