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藿香正氣大腹蘇, 甘桔陳苓術朴俱, 夏曲白芷加薑棗, 感傷嵐瘴並能驅。
方義:本方主治之外感風寒, 內傷濕滯證, 為夏月常見病證。 風寒外束, 衛陽鬱遏, 故見惡寒發熱等表證;內傷濕滯, 濕濁中阻, 脾胃不和, 升降失常, 則為上吐下瀉;濕阻氣滯, 則胸膈滿悶、脘腹疼痛。 治宜外散風寒, 內化濕濁, 兼以理氣和中之法。
方中藿香為君, 既以其辛溫之性而解在表之風寒, 又取其芳香之氣而化在裡之濕濁, 且可辟穢和中而止嘔, 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 半夏曲、陳皮理氣燥濕, 和胃降逆以止嘔;白術、茯苓健脾運濕以止瀉,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30g, 半夏曲、白術、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 薑汁炙)、苦桔梗各60g, 藿香(去土)90g, 甘草(炙)75g。
用法: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水一盞, 薑三片, 棗一枚, 同煎至七分, 熱服, 如欲出汗, 衣被蓋, 再煎並服。
現代用法:散劑, 每服9g, 生薑、大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 加生薑、大棗,
加減:若表邪偏重, 寒熱無汗者, 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氣滯脘腹脹痛者, 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藿香正氣散的功用主治功用:解表化濕, 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 內傷濕滯證。 惡寒發熱, 頭痛, 胸膈滿悶, 脘腹疼痛, 噁心嘔吐, 腸鳴泄瀉, 舌苔白膩, 以及山嵐瘴瘧等。
運用: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 內傷濕滯證。 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 上吐下瀉, 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藿香正氣散的禁忌本方重在化濕和胃, 解表散寒之力較弱, 故服後宜溫覆以助解表。 濕熱霍亂之吐瀉, 則非本方所宜。
斬夢丹 茵陳四逆湯 梔子柏皮湯 茵陳蒿湯 燥陰散 厚姜半甘參湯 香砂胃苓湯 六和湯 柴平湯 不換金正氣散 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