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膽道蛔蟲症

膽道蛔蟲症是蛔蟲鑽入膽道引起的疾病。 該病以兒童多見。 主要症狀是腹痛, 可以突然發生劇烈的上腹部疼痛, 呈陣發性, 持續一定時間後可自行緩解, 間隙期可以完全不痛。 常可伴噁心、嘔吐, 常見有吐出蛔蟲者。

膽道蛔蟲症是人類尤其是兒童常見的寄生蟲病。 在農村及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感染率較高。 男性多於女性。 腸蛔蟲寄生於人體的小腸內, 消耗人體的營養, 並妨礙消化吸收功能, 造成小兒營養不良、貧血、腹痛等症。

蛔蟲習性喜鑽孔和扭結成團, 並能產生一種致腸痙攣的物質以及從腸內帶來感染,

由此可引起一系列外科併發症。 如蛔蟲性腸梗阻, 肝膿腫, 腸穿孔等。 膽道蛔蟲症只是其中之一。

臨床表現

本病發作突然, 病人感到上腹部劍突右下方有劇烈疼痛, 使之屈膝彎背, 手捧腹部, 坐立不安, 大汗淋漓, 四肢冷厥。 這種疼痛通常稱“絞痛”。 其發作是陣發性的, 在兩次發作期間, 症狀完全緩解。 有的病人在劇烈絞痛發作時, 自覺有物向上“鑽頂”, 這是膽道蛔蟲病的特有症狀。 此外, 常伴有噁心、嘔吐, 嘔吐物多為膽汁, 有時可吐出蛔蟲。

檢查時可發現絞痛與上腹部體征不成正比:即絞痛發作時, 腹部柔軟, 無肌緊張及反跳痛, 只劍突下有壓痛。 如出現發燒、寒戰、黃疸及腹肌緊張時, 可能有繼發膽道感染、肝膿腫合併症。

診斷檢查

1.B型超聲波。 波型反射有與膽總管平行的蛔蟲陰影。

2.X線檢查。 靜脈膽道造影。 根據造影劑顯示情況能見到與總膽管平行的蛔蟲蟲體。

3.實驗室檢查。 大便能找到蟲卵, 血紅蛋白偏低。

治療

(一)中醫治療

1.安蛔散:藥用烏梅、川椒、檳榔、黃連、藿香、明礬, 水煎服。

2.氣滯型。 症見上腹部劍突的右下方陣發性劇烈絞痛, 伴噁心嘔吐, 腹部僅有輕度壓痛, 無發熱, 無黃疸, 舌苔白膩, 脈弦緊。 治宜理氣止痛, 安蛔驅蟲。 可服烏梅丸、烏梅安胃丸等。

3.濕熱型。 症見腹痛, 為持續性脹痛, 伴陣發性腹痛加劇, 發熱畏寒, 或出現黃疸, 舌苔黃膩, 脈弦數。 治宜清熱利膽, 通裡驅蟲。 可服烏梅丸, 烏梅安胃丸, 並加服甘露消毒丹、三黃丸或茵陳五苓丸。 本病臨床症狀消失後,

約有1/3的病人蛔蟲仍然殘留在膽道, 因此需繼續服藥7~10天, 使蛔蟲排出膽道。

(二)西醫治療

1.服驅蟲淨或驅蛔靈、腸蟲清。

2.服阿斯匹林(如有潰瘍病者慎用或不用)

3.可選用杜冷丁、氯丙嗪、阿托品肌肉注射以解痙止痛。

4.控制膽道感染:常用抗菌素為青黴素或鏈黴素;或去醫院靜脈補液中加適當抗菌素。

5.手術治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 應考慮手術治療, 切開膽總管取蟲。

(1)有嚴重併發症如急性膽道感染、肝膿腫, 膽道內出血, 壞死性急性胰腺炎等。

(2)內科治療無效或雖然症狀消失, 但在短期內仍多次復發者。

(三)飲食療法

1.氣滯型

(1)米醋100克, 花椒6~9克研末, 加水100毫升同煮, 1次溫服。

(2)生豆油500克、花椒皮50克, 將油燒開, 加入花椒, 待花椒變焦脆、棕黑色並有很濃的椒油味時,

去之即成, 成人每次溫服50毫升, 小兒酌減。

(3)鮮苦楝根皮、蔥白各100克, 濃煎取汁, 加米醋100克, 攪勻, 1次溫服。

(4)烏梅15~20克, 濃煎取汁, 加粳米100克, 煮粥食。

(5)檳榔10~30克, 濃煎取汁, 加粳米100克, 煮粥食。

2.濕熱型

(1)黃瓜藤100克、花椒6~9克、米醋10克、雞苦膽1個, 先煎前二味, 取汁去渣, 再與米醋煮開後沖雞膽汁, 1次溫服。

(2)蒲公英40~60克, 大烏梅10個, 同煎, 取汁去渣, 入大米100克煮稀粥, 加白糖調味服食。

(3)車前草15克、薏米30克、米醋100克、白糖適量, 車前草煎湯去渣, 入薏米煮成粥, 後加入米醋、白糖服食。

(4)糯米粉、蜂蜜各30克, 加入適量拌成糊狀, 煮熟食。

護理

1.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少吃、不吃生冷食品。

2.觀察腹痛發作情況, 及時就診。

3.腹痛發作時要誘導患兒安靜, 用手按摩腹部, 減輕腹痛程度,

並防止患兒因腹痛亂撞而發生意外傷。

4.嘔吐時, 要觀察有否蛔蟲吐出, 及時清除嘔吐物, 以防窒息。

5.一定要遵醫囑服用驅蟲藥。 以免因不確當的服用而加重症狀。

6.服藥後, 要觀察大便中排蟲情況。

預防

1.飯前便後洗手, 不吃不潔的水果蔬菜, 避免蛔蟲感染。

2.口服驅蟲藥時, 一定根據年齡和體重計算好用藥量(腸蟲清除外)。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