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認為, 人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狀態或從睡眠狀態變成清醒狀態都要經歷一個過渡時期, 這個時期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常處於不完全的抑制狀態, 在生理學上叫做催眠狀態。 此時身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就會引起與平時不一樣的腦內反應, 從而出現夢境。 因此, 夢境的出現離不開兩個條件:①大腦處於催眠狀態;②外界或身體內部存在著刺激。 例如睡眠中不慎將兩腳伸出被子外, 因雙腳受寒冷的刺激, 就會產生赤腳渡河、光腳在雪地上奔走等夢境。
在催眠狀態中, 大腦處於反常相或超反常相(與正常時的腦功能相反),
人們對夢境的理解常有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夢境有沒有預言性。 這種情況不能說完全沒有, 但出現的可能性不大。 曾有一位男子訴說, 在夢中發現每日經過的一座木橋全部漆成了白色, 次日發現橋果真成了白色,
人做夢的時間一般是比較短暫的。
因此, 做夢是睡眠中的生理現象, 是現實生活(過去或現在)中痕跡在腦內的反映, 因而夢境的出現對健康應該沒有太大的影響。 很多心理學家甚至認為每個人晚上都會做夢, 只不過有人做夢時間短, 第二天醒來就忘記了, 因而好像沒做夢。 夢做得時間長了, 會有疲勞感, 如果經常做長夢, 就應該找心理醫生檢查一下, 看是否有腦的機能問題, 必要時進行一些睡眠前的準備或服些藥物。
編後:儘管專家的評論沒有明確告訴我們究竟該不該去析夢,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