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神的內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 此外神氣不足、神志異常等等也應屬於望神的內容。
1、神志異常
神志異常也是失神的一種表現, 但與精氣衰竭的失神則有本質上的不同。 一般包括煩躁不安, 以及癲、狂、病等。 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機和發病規律所決定的, 其失神表現並不一定意味著病情的嚴重性。
煩燥不安, 即指心中煩熱不安, 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 煩與燥不同, 煩為自覺症狀, 如煩惱, 燥為他覺症狀, 如躁狂、躁動等。 多與心經有火有關。 可見于邪熱內鬱、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證。
癲病表現為淡漠寡言,
狂病多表現為瘋狂怒駡, 打人毀物, 妄行不休, 少臥不饑, 甚則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 多因肝鬱化火, 痰火上擾神明所致。 癇病表現為突然昏倒, 口吐涎沫, 四肢抽搐, 醒後如常。 多由肝風挾痰, 上竄蒙蔽清竅, 或屬痰火擾心, 引動肝風。
2、失神
失神又稱無神, 是精損氣虧神衰的表現。 病至此, 已屬重篤, 預後不良。
失神的表現是:精神萎靡, 言語不清, 或神昏諺語, 循衣摸床, 撮空理線, 或卒倒而目閉口開;面色晦暗, 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 蟬神呆滯;反應遲鈍, 動作失靈, 強迫體位;呼吸氣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脫。
3、假神
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像,
假神的表現是:久病重病之人, 本已失神, 但突然精神轉佳, 目光轉亮, 言語不休, 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 忽而響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 突然顴赤如妝;或本來毫無食欲, 忽然食欲增強。
假神與病情好轉的區別在於:假神的出現比較突然, 其“好轉”與整個病情不相符, 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 由無神轉為有神, 是整個病情的好轉, 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
假神之所以出現, 是由於精氣衰竭已極, 陰不斂陽, 陽虛無所依附而外越, 以致暴露出一時“好轉”的假像。 這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候, 古人比做“殘燈複明”、“回光反照”。
4、得神
得神又稱有神, 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在病中, 則雖病而正氣未傷,
得神的表現是:神志清楚, 語言清晰, 面色榮潤含蓄, 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 精彩內含;反應靈敏, 動作靈活, 體態自如;呼吸平穩, 肌肉不削。
5、神氣不足
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 與失神狀態只是程度上的區別。 它介於有神和無神之間, 常見於虛證患者, 所以更為多見。
神氣不足的臨床表現是:精神不振, 健忘困倦, 聲低懶言, 怠惰乏力, 動作遲緩等等。 多屬心脾兩虧, 或腎陽不足。
一旦發現自己身上的病症, 要及時對症治療與調理, 尤其是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體衰敗, 不如身體強健的中年人, 所以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