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神經科>正文

面肌痙攣的微血管壓迫學說

目前, 面肌痙攣(HFS)的確切病因及機制尚未明確, 而關於其病因及機制的學說也眾說紛紜, 其中佔有主導地位的就是微血管壓迫學說。 其發展歷程為:

1875年, 有臨床學者Schultze首先在屍檢中發現並提出了HFS與微血管壓迫有關。

1888年, 又有臨床學者Gowers較為詳盡地描述了由微血管壓迫引起的HFS, 並將其與其他原因引起的HFS分開;另一位學者Gardner也提出HFS是由於面神經受激惹引起的一個可逆的病理生理過程, 並指出神經松解術可作為治療方法。

1975年, 終於有人將神經松解術治療HFS用於臨床, 有臨床醫生採用顱後窩開顱乙狀竇後人路微血管減壓術(MVD),

成功地治癒大量的HFS病人, 並將血管袢綜合征的概念加以推廣。

1995年, 有臨床醫生報導採用MVD治療HFS病人703例, 遠期隨訪10年治癒率為84%。

彼時, 國內也有相關報導, MVD治療面肌痙攣並長期(5年以上)隨訪者416例, 遠期隨訪治癒率為早期組78. 1%、晚期組85. 9%。

可以說, MVD良好的治療效果及電生理的試驗結果, 很大程度上給該學說以支持。 但也有人提出質疑, 因為理論上神經損傷恢復的時間為半年左右, 損傷恢復後面肌痙攣必然復發, 而事實上MVD術後長達10年的隨訪復發者極少。 因此, 可以說血管壓迫是引起HFS諸多病因中的一個重要條件, 但不是惟一充分的條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