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食管癌的治療方案

CT在早期食管癌的診斷中意義不大;然而有較明顯的臨床體征檢查確診的食管癌絕大多數屬中晚期食管癌, CT檢查不僅可以顯示病灶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係, 而且能觀察增大的淋巴結, 發現遠處臟器的轉移。 因此, CT檢查對食管癌的臨床分期, 治療手段的選擇及預後評估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1年Moss等提出食管癌CT分期標準:
一期CT表現為腔內腫塊, 食管壁無明顯增厚, 無縱隔蔓延或轉移。
二期CT表現為食管壁增厚超過5mm, 但無縱隔蔓延, 脂肪層仍存在。
三期CT表現為侵犯周圍組織, 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


四期CT表現為有遠處轉移。
對於一, 二期病例進行手術根治效果較好, 五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 對於三期患者半數以上不能手術治療, 應先行放射治療或藥物化療後, 再選擇性行手術治療。 四期患者不宜行手術治療, 只能行放射治療與藥物化療。
CT對食管癌灶的顯示與食管鋇餐及食管鏡比較, CT 的主要優點是能夠顯示管壁的厚度和管壁處的介面, 可直接進行厚度測量, 對病變長度的估價與食管鋇餐基本一致, 但管外腫塊只有CT才能顯示。
CT對食管癌擴展的估價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食管缺少漿膜層, 且引流淋巴異常豐富, 因此易導致直接侵犯鄰近臟器與轉移, 本組病例CT顯示外侵徵象的占685%。
過去研究中以病變與周圍組織脂肪間隙消失作為判斷受侵標準,
此標準目前國內外研究表明準確性較低, 且腫瘤患者多消瘦, 或行過放射治療, 主動脈周圍常缺乏脂肪間隙。 按照Picus標準, 病變與主動脈接觸面超過主動脈周徑1/4, 表明食管癌侵犯主動脈。 判斷心包或肺動脈受侵時, 宜在與腫瘤臨界段做3~5mm的薄層掃描, 以減少容積效應的影響, 其參考標準為:心包或肺動脈與腫瘤相連, 甚至被腫塊浸潤包繞。
食管癌侵犯氣管, 支氣管時, CT敏感性相對較高, 如果氣管後壁向內不規則的凹入, 或被腫塊推壓移位, 可考慮有氣管的受侵, 主支氣管與腫塊分界不清且有扁平改變也應考慮受侵, 上述徵象者有氣管, 主支氣管等管壁增厚, 可視為氣管, 主支氣管受侵的特徵性X線表現。

總之, 隨著CT對食管癌檢查技術的不斷改良及診斷標準的不斷完善, 可根據CT掃描結果從而有效地判斷食管癌手術切除的可行性, 估計手術的難易程度, 減少不必要的探查術, 合理地選擇治療方案,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質。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