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將舌癌歸屬於“舌岩”“舌疳”“舌蕈”範疇。 如《丹溪心法》與《瘍科心得集》載:“腫突如泛蓮, 或狀如雞冠, 舌本短縮, 不能伸舒, 言語時漏臭涎……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 是以又名翻花岩也。 ”《醫宗金鑒》稱:“舌疳, 其症最惡, 初如豆, 次如菌, 頭大蒂小又名舌菌, 久久延及項頜, 腫如結核, 堅硬而痛, 皮色如常, 因舌不能轉動, 迭送飲食, 故每食不能充足, ……日漸衰敗, 百不一生”。
中醫治療——辨證分型治療
舌癌的辨證, 初期以邪實為主, 呈火毒結聚之證, 繼則虛實夾雜, 晚期往往邪盛正衰, 呈氣血兩虛狀態。 臨床上可按病程辨證論治,
1.初期
證候:舌部生一小硬結, 形如豆粒, 常在舌邊, 觸之較硬, 或長大如菌。 或有糜爛、潰瘍, 久治不愈, 疼痛不適, 涎唾腥臭, 口幹, 尿少色黃, 舌質紅, 苔薄黃, 脈弦。
治法:清心泄火, 解毒散結。
方藥:導赤散化裁。 川連、木通、生甘草,淡竹葉、赤芍、草河車,山梔、山豆根、丹皮, 生地,車前草、白茅根、蒲公英。
見疼痛甚者, 加乳香、沒藥以活血止痛;潰瘍出血者, 加仙鶴草、地榆以止血;大便幹結者, 加生大黃以通便泄熱。
2.中期
證候舌癌硬結增大,可見糜爛、潰瘍、容易出血, 疼痛難忍, 面頰耳部亦痛, 舌體活動困難, 妨礙飲食言語, 涎唾多量臭穢, 舌質紅, 苔黃厚或黃膩, 脈弦數。
治法:泄火解毒, 散結止痛。
方藥:黃連解毒東加減。 黃連,黃芩、黃柏、桃仁、生甘草、梔子,
若兼見口幹甚者, 加知母、玄參滋陰降火;納呆氣短, 夜寐不安加白術當歸及茯神以健脾安神。
3.晚期
證候:舌體腫大滿口或潰瘍明顯, 易於出血, 舌伸縮不能, 開口、飲食困難, 口氣臭穢, 項及頜下腫塊累累, 或透舌穿腮, 湯水流出, 形體消瘦, 氣短乏力, 精神委頓, 舌淡苔膩, 脈弦細而數。
治法:補血益氣, 解毒散結。
方藥:四君子湯合當歸補血湯化裁。 白術、知母、生甘草, 當歸,山豆根、黨參、茯芩、玄參,生地,黃芪、仙鶴草、半枝蓮。
若出血較甚, 加白及、地榆以止血;頸及頜下腫痛甚者, 加夏枯草、海藻以加強散結之力;若證見陰虛不足, 虛火內生, 則加沙參、天冬、石斛, 或知柏地黃丸為主方化裁。
以上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