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怎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想要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我們就要瞭解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 對症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有很多, 其中中醫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非常有效, 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
辨證: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治療
臨床表現有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消瘦, 病情遷延, 輕重不等, 容易復發。
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注重辨證施治, 根據不同症狀一般可分為濕熱內蘊、肝鬱脾虛、脾胃虛弱、脾腎陽虛、陰血虧虛、氣滯血淤六型。 濕熱內蘊型症屬濕熱壅滯, 傳導失司, 方用白頭翁湯清熱利濕,
另外, 由於潰瘍性結腸炎病變部位多在直腸、乙狀結腸, 我們在臨床上採用口服中藥結合自擬灌腸方治療, 灌腸藥可使藥物直達病所, 可避免口服藥因消化酶破壞藥性, 以及苦寒傷胃等弊端, 可防止或減少藥物對肝臟的生化反應和對肝臟產生毒副作用, 比口服給藥吸收快, 藥物作用時間長, 容易被吞咽障礙者及嘔吐患者接受, 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同時, 潰瘍性結腸炎初發應治療徹底, 平時應注意飲食衛生, 飲食宜少渣易消化, 營養均衡, 足夠熱量少脂肪, 避免吃生冷食物, 食物應煮透燒熟, 生活起居有規律, 減少過敏食物及損傷腸道食物的攝入,
中醫病因
1.感受外邪外邪致瀉, 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 其中以濕邪最為多見, 因脾惡濕而喜燥, 外感濕邪, 最易困阻脾土, 脾失健運, 水穀混雜而下, 以致發生泄瀉。 故有“濕多成五泄”和“無濕不成瀉”之說。 其他寒邪和暑熱之邪, 即可侵襲肺衛, 從表入裡, 使脾胃升降失司, 亦可直接損傷脾胃, 導致運化失常, 清濁不分, 引起泄瀉, 但仍多與濕邪相兼而致病。 所以清·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炷·瀉泄源流》說:“濕盛而殆泄, 乃獨由於濕耳, 不知風、寒、熱、虛雖皆能為病;苟脾強無濕, 四者均不得而幹之, 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 虛之不同, 要未有不原子濕者也。
2.飲食所傷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肥甘, 濕熱內蘊;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
3.情志失調脾氣素虛, 或原有食滯, 或本有濕阻, 但未至發病, 複因情志失調, 憂鬱惱怒, 精神緊張, 以致肝氣失於疏泄, 橫逆乘脾犯胃, 脾胃受制, 運化失常, 而成泄瀉。 若患者情緒仍抑鬱不解, 其後即便沒有食滯、濕阻等因素, 每遇大怒或精神緊張, 即發生泄瀉。 正如《景嶽全書·泄瀉》篇所雲:“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 必先怒時挾食, 致傷脾胃, 故但有所犯, 即隨觸而發, 此肝脾二髒之病也, 蓋以肝木克上, 脾氣受傷而然。 ”
4. 脾胃虛弱長期飲食失調, 或勞倦內傷, 或久病纏綿, 均可導致脾胃虛弱, 因脾主運化, 胃主受納, 脾因虛弱則不能受納水穀和運化精微, 以致水反成濕,
5.命門火衰脾之陽氣與腎中真陽密切相關, 命門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穀, 幫助腸胃的消化吸收。 腎陽虛衰, 命火不足, 則不能溫煦脾土, 運化無能, 則引起泄瀉。 此外, “腎為胃關”, 若腎陽不足, 關閉不密, 則大便下泄。 如《景嶽全書·泄瀉》篇指出:“腎為胃之關, 開竅于二陰, 所以二便之開閉, 皆腎臟所主, 今腎中陰氣不足, 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 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除以上因素外, 飲水過多, 胃腸不能吸收, 水留大腸, 亦可引起泄瀉。 寒熱濕滯蘊結曲腸, 病久入絡, 瘀阻絡傷, 均可導致泄瀉便下粘液、膿血。
結語:上文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辨證治療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多瞭解這些知識, 中醫辨證治療非常有效,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可以根據病因,選擇合適的辨證方法。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到大家。
中醫辨證治療非常有效,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可以根據病因,選擇合適的辨證方法。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