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什麼是脾胃病辨證?

脾位居中焦, 與胃相表裡。 脾主肌肉、四肢, 開竅於口, 其華在唇, 外應於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水谷、水濕, 輸布精微而藏營, 為氣血生化之源, 故有後天之本之稱。 脾又主統血, 其氣主升, 喜燥惡濕。 胃居中焦, 與脾相表裡。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 為"水穀之海"。 胃氣以降為順, 喜潤惡燥。

脾的病變主要以運化、升清功能失職, 致使水谷、水濕不運, 消化功能減退, 水濕瀦留, 化源不足, 以及脾不統血, 清陽不升為主要病理改變。 因此, 臨床以腹脹或痛, 納少, 便溏, 浮腫, 困重, 內臟下垂, 出血等為脾病的常見症狀。 胃病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及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為主要病理改變。 臨床以食少, 脘脹或痛, 嘔惡, 呃逆, 噯氣等為常見症狀。

脾病的證候有虛實之分。 虛證多因飲食、勞倦、思慮過度所傷, 或病後失調所致的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實證多由飲食不節, 或外感濕熱或寒濕之邪內侵, 或失治、誤治所致的濕熱蘊脾、寒濕困脾等證。 胃病證候有虛實寒熱之別。

虛證多因飲食不節, 饑飽失常, 久病失養, 或因吐瀉太過, 或溫熱病後期, 耗傷陰津, 或老年陰血虧少等原因所致的胃陰虛證;實證多由飲食倍傷, 或誤食不潔之品, 或寒邪、熱邪犯胃而成的食滯胃脘證、寒滯胃脘證、胃熱熾盛證、 血瘀胃脘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