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孩子使用退熱藥之前, 要先看清楚退熱劑的成分。 通常兒科醫生推薦的嬰幼兒退熱劑主要有兩種成分: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而含有阿司匹林的藥物是不能給12歲以下的兒童服用的。 那麼, 這兩種成分的退熱藥有什麼區別?
吃了退燒藥仍然不退燒如何是好?
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惑, 一起進來看看━━
雖然我們都不希望、也儘量避免孩子發燒, 但沒有一個孩子能躲過發燒的侵襲。 實際上, 發燒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發燒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對人體的破壞。 當病原菌侵入人體時, 人體免疫系統會調動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來阻止它們,
既然發熱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之一, 那為什麼還要退熱呢?通常退熱是針對高熱而言, 也就是指體溫超過38.5℃的體溫。 因為高熱會使體內代謝過高, 導致人體消耗明顯增加。 3歲以前的孩子大腦發育還不夠成熟, 高熱有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異常興奮, 出現高熱驚厥, 使孩子的神經系統受到損傷。 所以, 當孩子體溫超過38.5℃時, 應該採取退熱治療。 退熱治療分為物理療法和化學療法。 物理療法包括:多喝水後增加多排尿、溫水浴、甚至枕冰袋等。 化學療法主要是藥物治療。
但是, 在用藥物降溫的時候, 家長也遇到一些困惑和難題——
診室重播鏡頭1:11個月的楠楠一天前開始出現高熱,
診室重播鏡頭2:1歲3個月的寶寶近幾天發熱, 體溫超過了39℃。 使用泰諾林小兒滴劑將近1小時後, 孩子的體溫仍然沒有減退。 家長不知該如何使用退熱藥物了:是加量?還是再用其他退熱劑?
選退熱藥, 成分不同, 用量也不同
在給孩子使用退熱藥之前,
小結
◆兒科醫生推薦的嬰幼兒退熱劑主要有兩種成分: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給孩子退熱時, 最好兩種藥物交替使用。
◆要想達到理想效果, 還要保證孩子攝入充分的液體, 以達到散熱、退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