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表現類型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等,
但是攻擊的靶器官卻是共同的——肝臟,
所以各型各類肝炎中有許多共同的表現,
肝炎的症狀形形色色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消化不好,
乏力,
黃疸,
肝區痛,
皮膚瘙癢,
灰白便,
以及肝外表現等。
1.揭開“胃病”的面紗
一些肝炎病人在病初並未意識到自己患了肝炎,
只是感覺胃口不好,
腹脹,
吃飯不香。
按胃病治療很長時間,
吃了許多藥不見好,
才下決心做胃鏡查一下,
檢查胃鏡前一般需常規抽血化驗肝功能,
才發現胃口不好是肝炎的過錯。
由此可見肝炎中食欲差,
消化不好還是很常見的,
嚴重的可有厭食油膩、噁心、嘔吐。
尤其是黃疸型肝炎病人表現更嚴重。
這主要因為肝臟是分泌膽汁的器官,
而膽汁對脂肪的吸收消化起著重要作用。
患肝炎後,
肝細胞大量被破壞,
分泌膽汁的功能減低,
影響了脂肪的消化,
故而不喜歡油性食物。
肝炎患者胃腸道充血、水腫,
蠕動減弱,
胃腸功能紊亂,
也會影響食物消化與吸收,
加之許多物質因肝臟功能減退,
不能由肝臟來充分解毒,
在體內蓄積,
也會導致食欲減退、噁心厭油膩。
因此,
長期胃病患者,
一定要檢查肝功能,
以免延誤病情。
不要忘了肝臟本來就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
2.“黃黃”不可終日
如果一個人的眼球都黃了,
周圍發現的人十有八九的會聯想到他得了肝炎,
即便是自己沒有不適,
家人和朋友也會力勸他去醫院,
真可謂“黃黃”不可終日,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白眼球和皮膚變黃這種現象就叫黃疸。
黃疸是肝炎中最易被發現的表現。
形成黃疸時皮膚和黏膜就呈現黃色,
最明顯的是眼白(白眼球)變黃,
有時在燈光下不明顯,
而在戶外陽光下易於辨認。
為確診需化驗血和尿中膽紅素含量是否升高。
在此,
我們需要解釋一下膽紅素:人的血液中紅細胞的壽命大約是120天,
當它死亡後會破裂釋放出間接膽紅素隨血液運送到肝臟被肝細胞吸收,
在肝細胞內加工成直接膽紅素,
後排至肝細胞外、作為膽汁主要成分進入十二指腸,
最終隨糞便排除。
糞便之所以呈黃棕色就是因為含有這種膽汁的緣故。
如果肝臟損傷有病、膽道阻塞,
膽紅素將無法順利排泄而逆流入血,
抽血驗肝功可發現血中的膽紅素升高,
沉著在皮膚黏膜上表現為肉眼可見的面黃眼黃,
隨尿排出尿就呈現濃茶色,
有時膽紅素不能排泄到腸道,
糞便顏色就變淺甚至陶土色。
有時黃疸的程度與肝病病情有一定關係,
故出現黃疸首先因想到是否肝臟出了問題,
因儘快去醫院檢查。
3.疲乏無力
疲乏無力是肝炎病人發病的早期表現之一。
不同病人表現不同,
輕者不愛活動,
重者臥床不起,
連洗臉、吃飯都不愛做。
而且經充分休息,
疲勞感仍不能消除,
嚴重者好像四肢與身體分離似的。
其原因主要因為病人食欲不振和消化吸收障礙,
導致人體攝入能量不足;其次是由於肝細胞被破壞,
使肝臟製造和儲存糖原減少;而糖原是人體進行各種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
另外缺乏維生素、電解質紊亂及肝細胞破壞引起血中膽鹼酯酶減少,
影響了神經、肌肉正常功能,
從而出現說不出的全身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