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小兒麻痹症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小兒麻痹後遺症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給患者造成的傷害很大, 所以一定要及時的治療。 治療疾病時應準確進行診斷治療, 避免誤診耽誤疾病的治療。 那麼, 小兒麻痹症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若在出生後或生後不久即有神經系統異常, 肢體癱瘓, 發病原因可以排除小兒麻痹症, 應考慮是先天性、遺傳性疾病, 如腦缺氧、腦或臂叢產傷等。

若症狀發生於6歲以後, 則有可能是因為脊柱結核、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或椎管內腫瘤等引起的。

若有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踝陣攣、病理性反射陽性時,

即可排除小兒麻痹症, 而可能是上神經元損害所致, 包括各種類型的腦炎、腦膜炎、腦或脊髓損傷、腫瘤等。

若病症呈持續逐漸加重, 則應考慮其他疾病, 如腫瘤、結核、肌營養不良等。 而小兒麻痹症是呈現逐漸好轉的。

若合併有感覺障礙、小便失禁, 則應考慮到椎管內占位性病變、馬尾及周圍神經損傷, 其特點是感覺與運動神經混合傷。 所以臀部注射性坐骨神經傷應與小兒麻痹症鑒別;

與感冒相鑒別

小兒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多發生于兒童, 尤其好發於5歲以下小兒。 起病可緩可急, 主要表現為發熱, 一般在38℃ ~39 ℃之間, 伴多汗, 並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現象, 經過2~3天體溫可恢復正常。 1~6天后, 再次發熱,

與第一次發熱形成兩次發熱高峰, 即“雙相熱 型”。 這是脊髓灰質炎發熱的特殊熱型, 憑此可與感冒相鑒別。 隨後, 逐漸出現肌肉疼痛、知覺過敏、項背強直, 以至出現肢體癱瘓等典型症狀;

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相鑒別

流行性乙型腦炎多發于夏秋季, 起病急, 常伴神志障礙。 周圍血和腦脊液中均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 應與小兒麻痹症相鑒別;

柯薩奇、埃可病毒感染等病毒引起的感染都有可能引起輕度癱瘓, 若合併有伴胸痛、皮疹等典型症狀者, 有助於診斷, 確診則需要進行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

與周圍神經炎相鑒別

腦脊液無變化。 周圍神經炎可能由白喉後神經炎、肌肉注射損傷、鉛中毒、維生素B1缺乏、帶狀皰疹感染等引起。

與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相鑒別

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于年長兒, 散發起病, 無發燒症狀或者是低熱, 伴輕度上呼吸道炎症狀, 逐漸出現弛緩性癱瘓, 呈上行性、對稱性, 常伴感覺障礙。 腦脊液有蛋白質增高而細胞少為其特點。 癱瘓恢復較快而完全, 少有後遺症。

與家族性週期性癱瘓相鑒別

該病較為少見, 無發熱症狀, 常突發癱瘓, 對稱性, 進行迅速, 可遍及全身。 發作時血鉀低, 補鉀後迅速恢復, 但可復發。 常有家族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