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五種中藥有毒性
1、雄黃—遇熱氧化成砒霜
【毒性指數】★★★★
含有雄黃的中成藥不少, 如牛黃解毒丸、六神丸、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牛黃鎮驚丸、牛黃抱龍丸、砒棗散等。 雄黃也是有毒的, 它遇熱後可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 即砒霜, 中毒後可引起口腔咽喉幹痛、燒灼感、口中有金屬味、流涎、劇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 嚴重者會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 長期接觸還會引起皮膚過敏, 出現丘疹、皰疹、痤瘡樣皮疹等。 因此, 雄黃的臨床常用量為0.05~0.1克, 多入丸散用。 孕婦禁用。
2、烏頭類藥物—毒性高有致死風險
【毒性指數】★★★★
川烏、草烏、附子、雪上一枝蒿等都屬於烏頭類藥物, 很多中成藥, 如舒筋活絡丸、活絡丹、追風丸、三七傷藥片、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木瓜丸、右歸丸、正天丸等都有它的蹤影。 烏頭類藥物的毒性主要來自有毒成分烏頭堿, 一般中毒量為0.2毫克, 致死量為2~4毫克, 中毒後主要是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並可直接作用於心臟, 導致心律失常, 甚至引起室顫而死亡。
3、苦杏仁—區別甜杏仁防誤食
【毒性指數】★★★
很多人都吃過杏仁, 但這種杏仁多是甜杏仁, 一定要與作為藥用的苦杏仁區別開來。 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 對咳嗽、痰多、喘息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但是它有小毒, 臨床常用量為5~15克。 苦杏仁的毒性主要來自於苦杏仁苷水解釋放出的氫氰酸,
4、蜈蚣—泡制藥酒前要諮詢醫生
【毒性指數】★★★
蜈蚣具有熄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的功效, 常用於治療驚風、癲癇、痙攣抽搐、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風濕頑痹、偏頭痛等症, 很多患有風濕病和關節炎的人都喜歡用蜈蚣泡酒的偏方來治病, 雖然有一定療效, 但蜈蚣畢竟是有毒的, 藥用劑量一般為3~5克, 且泡制前一定要向醫生諮詢, 不要自己擅自泡制。 孕婦禁用。
5、朱砂—辟邪飾品孩子要遠離
【毒性指數】★★★
朱砂具有安神、定驚的功效, 常用於治療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眩暈等症, 牛黃清心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安神補腦丸、蘇合香丸、人參再造丸、安宮牛黃丸、牛黃至寶丹、牛黃千金散、牛黃鎮驚丸、紫雪丹、大活絡丹等常見中成藥中都含有朱砂。
《神農本草經》就根據藥物有無毒性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為延年益壽藥, 無毒;中品為防疾補虛藥, 有毒無毒根據藥量而定;下品為治病預疾的藥物, 多有毒性, 不可久服, 某些藥物使用不當會致人中毒甚至死亡。
哪些中藥有毒?
“小毒”指有一定毒性, 約有70種。 這類藥治療量與中毒量差距較大, 只有在過量或使用不當時可能出現毒副作用, 如臨床常用于止咳平喘的苦杏仁和祛寒除濕的艾葉等。
“有毒”也稱常毒, 約有90種。 這類藥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 應注意用法和劑量, 如制川烏、制附子、蒼耳子、朱砂等。
“大毒”是指毒性劇烈, 約有30種。 這類藥治療量與中毒量接近, 必須嚴格遵醫囑使用, 如雷公藤、馬錢子等。
“極毒”也稱劇毒, 約有10種。 這類藥毒性劇烈, 生品常用量很小或不宜內服, 如砒石、生川烏、生草烏等。
自古以來,
儘管如此, 為了避免出現嚴重的毒副作用, 使用有毒性的藥物前, 一定要與醫生溝通。 首先, 不建議自行選用有毒中藥自製藥酒或加工丸散。 其次, 儘量不要超量用藥, 不宜連續長時間用藥。 有的人長期誤用3克制川烏, 也造成過嚴重的中毒反應。 再次, 必須合理選用炮製加工過的藥物, 嚴禁生品入藥。 最後, 對烏頭類, 如川烏、草烏、附子等藥物, 應遵醫囑先煎、久煎, 有的甚至要久煎2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