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俗稱眼臉為“眼皮”。 眼瞼是由皮膚、瞼板、眼輪肌、結膜四種組織所構成。 這些組織都可能長出瘤(良性或惡性瘤)。
大部分的眼瞼瘤(百分之八十)是良性的, 如;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等。 小部分(百分之二十)是惡性瘤, 如:基底細胞癌、皮脂腺癌、惡性黑素瘤、轉移性腫瘤......等。
眼瞼瘤可說是五花八門, 在眼部腫瘤之中算是最多樣性的。
眼瞼惡性瘤的成因不十分清楚。 但有一種叫“基底細胞癌”的惡性瘤, 是與長期曝曬日光有關的。 年紀大的人, 罹患惡性瘤的機會也較大。
腫瘤是危害人體健康的嚴重的常見病多發病,
1、眼腫瘤性病變既可導致失明, 也可致命, 要在保護生命的前提下儘量保存患者視力與外觀。
2、眼球與眼眶的腫瘤儘管位於體表, 常有視力下降、眼前黑影和眼球突出等症狀與體征, 但影像學檢查(超聲、CT或MRI等)在眼部腫瘤的診斷與療效評估等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3、眼部與鄰近組織有著解剖學上的密切聯繫, 因此眼眶與鼻竇及顱腦的病變可相互影響並產生複雜的臨床症狀。
4、眼部惡性腫瘤可向全身如肝、肺、腦等組織轉移,
5、手術仍然是治療眼部腫瘤的重要手段, 但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與免疫治療等也是腫瘤治療的有效方法。
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 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已有長足的進展, 對癌變機理的研究在不斷的深化。 臨床診治手段也在日益前進中, 基因診斷已獲得應用, 基因治療也進入日程。 摘除眼球將不再是治療眼部惡性腫瘤的唯一方法, 甚至未必是首選方法, 各種保留眼球的治療方法(鐳射、光動力學、冷凍、溫熱、放射性同位素鞏膜板局部敷貼, 脈絡膜腫物局部切除等)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這不僅保全生命, 而且保存了眼球與視力, 提高了生存品質, 顯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眼部腫瘤的流行病學
不同年齡組癌的發病率差異很大, 如視網膜母細胞瘤, 2/3以上的病例發生在三歲以前, 十歲以後極少發生視網膜母細胞瘤。 而神經母細胞瘤發病多在一歲半。 視神經膠質瘤75%患者在十歲以前發病, 90%的病人在20歲以前發病。 橫紋肌肉瘤多見於7-8歲兒童。 而橫紋肌肉瘤成人型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 大多數腫瘤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如肺癌、瞼皮膚癌、基底細胞癌等。 但也有一些腫瘤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發病率逐漸上升,
隨著全球人口的老齡化, 各種癌的發病情況亦在不斷變化, 故研究不同類型的年齡發病曲線, 對探索癌的病因有重要意義。 有些癌症發病與性別有關, 大多數癌, 男性發病較女性高, 如肺癌、食管癌、胃癌等, 眼部腫瘤中大多數男性發病率較高, 如眶血管外皮瘤, 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男:女=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