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眼臉腫瘤是什麼

我們俗稱眼臉為“眼皮”。 眼瞼是由皮膚、瞼板、眼輪肌、結膜四種組織所構成。 這些組織都可能長出瘤(良性或惡性瘤)。

大部分的眼瞼瘤(百分之八十)是良性的, 如;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等。 小部分(百分之二十)是惡性瘤, 如:基底細胞癌、皮脂腺癌、惡性黑素瘤、轉移性腫瘤......等。

眼瞼瘤可說是五花八門, 在眼部腫瘤之中算是最多樣性的。

眼瞼惡性瘤的成因不十分清楚。 但有一種叫“基底細胞癌”的惡性瘤, 是與長期曝曬日光有關的。 年紀大的人, 罹患惡性瘤的機會也較大。

腫瘤是危害人體健康的嚴重的常見病多發病,

在全身發生的腫瘤大都可以在眼部發生, 眼組織除晶狀體外, 幾乎各種組織都可發生腫瘤。 腫瘤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 良性腫瘤一般生長慢、邊界清楚、有包膜、呈膨脹性或外生性生長.

1、眼腫瘤性病變既可導致失明, 也可致命, 要在保護生命的前提下儘量保存患者視力與外觀。

2、眼球與眼眶的腫瘤儘管位於體表, 常有視力下降、眼前黑影和眼球突出等症狀與體征, 但影像學檢查(超聲、CT或MRI等)在眼部腫瘤的診斷與療效評估等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3、眼部與鄰近組織有著解剖學上的密切聯繫, 因此眼眶與鼻竇及顱腦的病變可相互影響並產生複雜的臨床症狀。

4、眼部惡性腫瘤可向全身如肝、肺、腦等組織轉移,

全身其它部位的惡性腫瘤也可向眼球與眼附屬器轉移。

5、手術仍然是治療眼部腫瘤的重要手段, 但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與免疫治療等也是腫瘤治療的有效方法。

隨著基礎研究的深入, 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已有長足的進展, 對癌變機理的研究在不斷的深化。 臨床診治手段也在日益前進中, 基因診斷已獲得應用, 基因治療也進入日程。 摘除眼球將不再是治療眼部惡性腫瘤的唯一方法, 甚至未必是首選方法, 各種保留眼球的治療方法(鐳射、光動力學、冷凍、溫熱、放射性同位素鞏膜板局部敷貼, 脈絡膜腫物局部切除等)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這不僅保全生命, 而且保存了眼球與視力, 提高了生存品質, 顯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總之, 在癌變尚未被徹底認識和征服之前, 有效預防以及早診斷早治療或篩選了高效抗癌藥和包括基因治療在內的各種有效手段能夠實現的。 預防是惟一有效的降低癌症發病率、死亡率的“良方”。

眼部腫瘤的流行病學

不同年齡組癌的發病率差異很大, 如視網膜母細胞瘤, 2/3以上的病例發生在三歲以前, 十歲以後極少發生視網膜母細胞瘤。 而神經母細胞瘤發病多在一歲半。 視神經膠質瘤75%患者在十歲以前發病, 90%的病人在20歲以前發病。 橫紋肌肉瘤多見於7-8歲兒童。 而橫紋肌肉瘤成人型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 大多數腫瘤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如肺癌、瞼皮膚癌、基底細胞癌等。 但也有一些腫瘤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發病率逐漸上升,

達到一定年齡後則逐漸下降, 如葡萄膜黑色素瘤, 血管外皮細胞瘤, 其高發期在30-50歲期間, 惡性淋巴瘤的發病高峰在40-70之間。 還有一些癌症, 在兒童期和青春期有一定發病高峰。 爾後發病率明顯下降, 但到老年期再出顯高峰期, 如眶纖維肉瘤其發病高峰年齡分別是3-10歲和60-80歲。 其他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肉瘤等均為此類型。

隨著全球人口的老齡化, 各種癌的發病情況亦在不斷變化, 故研究不同類型的年齡發病曲線, 對探索癌的病因有重要意義。 有些癌症發病與性別有關, 大多數癌, 男性發病較女性高, 如肺癌、食管癌、胃癌等, 眼部腫瘤中大多數男性發病率較高, 如眶血管外皮瘤, 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男:女=2:1,

其他如眼瞼淋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惡性組織細胞肉瘤、脂肪肉瘤、軟骨肉瘤、惡性神經母細胞瘤、白血病等男性多見, 而有些腫瘤, 如葡萄膜黑色素瘤、纖維組織細胞瘤、纖維肉瘤、腦膜瘤和瞼板腺癌等則女性較多, 有人觀察到性激素可促進葡萄膜黑色素瘤發病, 特別是妊娠期婦女, 病機會多, 生長加快。 男女發病率的不同可能與體內環境、生活習慣等有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