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一味具有利水滲濕功效的中藥。 關於茯苓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中, 而最詳細的記載茯苓的功效是在《本草綱目》一書中。 茯苓因其入藥部位以及炮製方法不同, 還可以分為茯苓皮, 赤茯苓, 白茯苓等。 天然藥物化學家通過對茯苓中所含的化學成分進行研究, 發現茯苓具有祛濕美容的功效。
茯苓為茯苓菌的乾燥菌核, 又名茯靈、茯零、雲苓、松苓。 《本草綱目》曰:“《史記·龜策傳》作茯靈。 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 故謂之茯靈, 茯神也”。 它的黑褐色外皮稱茯苓皮, 長於利水消腫;內部淡紅色者稱赤茯苓,
茯苓性平, 味甘、淡。 歸心、肺、脾、腎經。 利水滲濕, 健脾寧心。 用於水腫尿少, 痰飲眩悸, 脾虛食少, 便溏泄瀉, 心神不安, 驚悸失眠。 用量9~15克。
茯神塊噴淋清水, 稍悶潤, 加朱砂細粉, 晾乾後就是朱茯神。 朱茯神入心、脾兩經, 有寧心、安神、利水作用, 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和驚癇。 《本草綱目》曰:“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 故潔古張氏謂風眩心虛, 非茯神不能除, 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 ”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 茯苓可增加水腫患者的尿液排出,
中醫研究得出茯苓可以入藥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尿少, 痰飲眩悸等症, 現代藥理學研究, 從化學成分入手, 得出茯苓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最重要的是茯苓具有祛濕美容的功效, 對於那些追求中藥養生美容的朋友來說, 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