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區分胃寒和胃熱

按照中醫的分類方法, 胃病主要有三大類: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病、腸胃濕熱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 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治療和日常保養方法。 脾胃虛寒的人, 應該採用暖胃的方法, 日常做菜時可以多用胡椒、生薑, 溫補暖胃的羊肉當歸湯是很好的適時補品;腸胃濕熱的人, 應該注意清除腸胃濕熱, 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 羊肉不宜多吃, 性熱壯陽的狗肉更應儘量不吃;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 通常是因為肝氣鬱結、氣機不暢, 所以平時適當運動與休息, 舒緩情緒很有幫助。 當然, 這只是一般規律性的總結,

臨床並非如此簡單, 也有虛實夾雜或本虛夾雜等。

可是我們不是專業醫生, 怎麼知道自己是胃寒還是胃熱, 陰虛還是陽虛呢?

一、胃寒證

胃寒證多由外來寒邪直接侵犯胃腑, 或過食生冷, 寒邪停聚胃腑而發病。 胃寒證又分胃寒實證和胃寒虛證。

胃寒實證:大多突然起病, 腹部受寒或過量進食生果、冷飲導致, 表現出胃部突然冷痛, 疼痛劇烈, 口淡不渴, 甚至有頭痛, 骨節肌肉酸痛, 舌質淡, 苔白厚。 病情輕的, 用熱水袋外敷, 或喝熱水、生薑水, 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氣丸即可。 若病情較重, 則需要用乾薑、高良薑、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溫陽散寒。

胃寒虛證:則常常病情較長, 口泛清水或酸水, 四肢不溫, 口淡不渴, 小便清, 大便爛,

腹部稍受涼或飲食稍不注意就會發病, 舌淡, 苔白。 表現為胃痛, 輕則綿綿不已, 重則劇痛, 遇寒加劇, 如果用熱水敷, 則“得溫痛減”。 胃虛寒證應在用健脾胃藥物的基礎上加一些溫陽的藥, 如乾薑、花椒、胡椒、桂枝等。

下面介紹幾則溫胃祛寒食療劑:

1、清燉鯽魚

原料:鯽魚1條, 橘皮10克, 生薑50克, 胡椒2克, 吳茱萸2克, 黃酒50克, 鹽、蔥、味精適量。

制法:將鯽魚去鱗及內臟, 生薑切片後放魚上幾片, 其餘和橘皮、胡椒、吳茱萸一起紗布包填魚腹內, 加入黃酒、鹽、蔥、和水15毫升, 隔水清蒸半小時, 取出藥包加入味精即可。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溫胃止痛, 克輔治虛寒胃痛, 對清水腹瀉, 腹痛也有效。

2、砂仁肚條

原料:砂仁10克, 豬肚1000克, 花椒、胡椒、蔥白、生薑適量。

制法:按燒菜的一般方法製作。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溫中化濕, 行氣止痛。 主治胃脘冷痛, 脹悶不舒, 不思飲食, 嘔吐泄瀉等。

3、乾薑粥

原料:乾薑3克, 高良薑3克, 粳米60克。

制法:先煎乾薑、高良薑取汁, 再入粳米同煮為粥。

服法:早晚各1劑。

功效:溫中和胃, 祛寒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 脘腹冷痛, 嘔吐呃逆, 泛吐清水, 腸鳴腹瀉。

冬季喝點祁門紅茶很好, 養胃。 特級的很有韻味, 初泡分上下層次。 別泡太多。

二、胃熱證

胃熱(火)證又分胃實熱證或虛熱證, 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膩的食物而成, 或因心情抑鬱, 鬱而化火等導致胃熱證。

胃實熱證:大多表現為胃部疼痛或有灼熱感, 伴有口臭或牙齦腫痛, 口舌生瘡, 大便幹結, 心煩失眠, 舌紅苔黃, 脈滑數。 這種情況可以用金銀花、石膏、蘆根、虎杖、丹皮、梔子、大黃等瀉火清熱解毒的藥物,

也可配合牛黃解毒片、三黃片等中成藥應急治療。 煲湯時可加用崩大碗、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輔助治療。

胃虛火證:表現為胃部不適, 口幹口苦, 口腔潰瘍, 勞累後或熬夜後加重, 口臭, 大便幹, 口幹不想喝水, 舌淡胖大稍嫩紅, 脈細數等。 虛火時, 要養陰清熱或益氣清熱, 用生地、石膏、麥冬、太子參、沙參等藥物, 煲湯時可用生地、麥冬、沙參、五爪龍等。

胃熱食療方

1、小米綠豆粥、是常年可吃的清熱解毒、消暑止渴、清心胃之火之佳品:石膏粉30克, 小米、綠豆各適量, 先用水煎煮石膏, 然後過濾去渣, 取其清液, 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2、苦瓜100克, 開水焯後切片, 素油少許燒開, 將苦瓜煸熟,

番茄洗淨切月牙片同炒, 酌加鹽及調料、味精少許化開、與蒜末同時加入, 翻炒後起鍋。 此菜可清胃健脾。

3、枇杷15個。 將枇杷入鍋, 加適量水, 以文火煎煮即可。 每日早晚分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