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僂病的診斷主要依據VD缺乏史和臨床症狀與體征, 有條件的可測生化及攝X線片。
VitD缺乏史是指①母孕期或妊娠晚期攝入含VitD食品少或無, 日光照射少及有缺鈣症狀者。 ②冬春季出生兒、乳兒期人工餵養、未加服VC製劑、未投輔食或少或不合理、日光照射時間少(即戶外活動少)或不足等。 乳兒期佝僂病可涉及母乳史, 2~3歲者則與母孕史無關。
佝僂病診斷標準如下。
1、病期
⑴VitD缺乏期或VD缺乏開始期:此期是佝僂病臨床症狀尚未出現之前, 可有VD缺乏史, 生化可見25-(OH)D3低於25nmol/L, 或1, 25-(OH)2D3處於低限以下。 (正常值血清內25-(OH)D3為27.5~170nmol/L(11~68ng/ml))1, 25-(OH)2D3為75~150pmol/L(30~60pg/ml)。
⑵初期:臨床有神經精神症狀或伴有輕度顱骨軟化和輕度患珠、“手鐲”,
⑶激期:有神經精神症狀, 顱骨軟化, 明顯的患珠或“手鐲”。 血鈣、磷明顯下降, 鹼性磷酸酶明顯上升。 X線片呈各型激期改變。 好發年齡在7~8月至2歲左右, 季節多在冬春季。
⑷恢復期:上述神經精神症狀和體征經治療和日光照射後均有明顯好轉。 血鈣、磷回升, 鹼性磷酸酶下降。 X線片呈各類恢復期表現。 年齡同激期, 季節我在晚春、夏季、早秋季。
⑸後遺症期:此期無上述症狀及活動性骨骼改變, 僅遺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血生化正常, X線片恢復正常。 年齡約在3歲以後。
2、沉重度 按骨骼畸形分為:
⑴輕度:方顱、輕度串珠和郝氏溝, 輕度“O”腿(站立、兩足併攏, 膝關節距離在3cm以下)。
⑵中度:顱骨軟化, 明顯患珠和“手鐲”及郝氏溝, 中度“O”型腿(膝關節距離在3cm~6cm), “x”型腿在中度以上(站立時兩膝關節併攏, 兩踝距離在3cm以上。 )。
⑶重度:影響生理功能和運動功能。 如圓百鈍的串珠、手鐲, 明顯的郝氏溝和雞胸, 以及影響步態的“O”型腿和“x”型腿, 或伴有病理性骨折。
1、一般症狀 當VitD缺乏到一定程度時, 臨床出現一系列神經精神症狀, 如多汗, 特別是在吃奶和哭鬧時, 汗味異臭;易激惹, 夜驚、夜啼。 這些並非佝僂病的特異症狀, 但在好發地區, 參考有關條件, 可以作為臨床早期診斷的參考依據。
2、骨骼病變體征
⑴頭部:早期可見囟門加大, 或閉鎖月齡延遲, 出牙遲。 縫加寬,
⑵胸部:嬰兒期可出現肋軟骨區膨大, 以5~8肋軟骨部位為主, 呈圓而大的球狀形, 稱為“串珠”, 如“串珠”向胸內擴大, 可使肺臟受壓。 肋骨軟化後, 因受膈肌附著點長期牽引引起, 造成肋緣上部內陷, 肋緣外翻, 形成溝狀, 稱為肋軟溝。 於第6~8肋骨與胸骨柄相連處內陷時, 可使胸骨前凸, 稱為雞胸, 這些體征並存並加重時, 可造成胸廓畸形, 再加上腹部肌肉鬆弛膨隆, 外觀呈現小提琴樣胸腹休征。 這種畸形要影響心肺功能。 有的佝僂病兒, 鎖骨彎曲度變大, 長徑變短, 使兩肩前攏, 影響胸展。 由劍突為中心內陷的漏斗胸亦可見到,
⑶脊柱:活動性佝僂病兒, 久坐後可引起脊柱後彎, 偶有側彎者。
⑷骨盆:嚴重病便, 骨盆亦可變形, 前後徑往往縮短, 日後將成為女性難產的因素之一。
⑸四肢:7~8個月以後的佝僂病兒, 四肢各骺部均顯膨大, 尤以腕關節的尺、橈骨遠端常可見圓而鈍和肥厚的球體, 稱為佝僂病“手鐲”。 學走步前後, 由於骨質軟化, 因軀體的重力和張力所致, 可出現“O”型腿。 “O”型腿彎曲部位可在小腿小1/3或小腿中部、膝關節部、股骨、甚致股骨頸部彎曲, 則恢復較難。 會走前出現“O”型腿應與生理彎曲相區別。 會走後下肢往往呈“x”型腿改變。 重症下肢骨畸變時, 常可引起步態不穩,
嚴重的佝僂病兒, 偶受外傷, 即易發生病理性骨折, 且常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⑹其它:重症佝僂病兒常伴有肝、脾腫大, 貧血和雅克什綜合征。 有的患兒智力發育延遲。 部分新生兒, 生後或1~2周後發生喉喘鳴, 吸氣性呼吸困難, 吸氣時伴有回聲和三凹體征, 吃奶和哭鬧時加重, 這類病叫先天發育不良有關, 給VD後, 隨小兒生長發育, 可以逐漸痊癒。 重症佝僂病兒運動機能建立延遲, 如坐、立、走、步態等。 已建立的運動機能, 亦可因活動性佝僂病影響而減退。
3、血生化所見 佝僂病VD缺乏期,血中25-OHD3水準下降,1,25-(OH)2D3下降或正常。進而血鈣、磷、鹼性磷酸酶也有改變。初期血磷下降,繼之血鈣下降,鹼性磷酸酶上升,PTH升高。激期時血鈣、磷均下降,鹼性磷酸酶明顯上升。恢復期時血清25-OHD3與1,25-(OH)2D3上升,鈣、磷、開始上升,鹼性磷酸酶隨著下降,PTH也下降,最後達到正常水準。
4、X線片所見 X線片不能反應佝僂病的早期狀態,但X片所示的佝僂病徵象,反應了相應的骨骼組織學病理改變,對佝僂病的診斷客觀性較強。佝僂病各期X線片徵象與血清鈣、磷以及鹼性磷酸酶有密切關聯。對臨床佝僂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X線片亦顯示了相應的改變。
佝僂病早期時,X線片所見正常,初期時臨時鈣化帶可正常或模糊不清或消失。激期早期時,可見腕關節幹骺端變平或凹陷,皮質變薄,核距(骨骺核緣與幹骺端之距離,正常為2mm,不到3mm)變寬到3mm以上。激期是佝僂病活動期的最高峰,X線片顯示幹骺端增寬,杯口樣變形,杯口加深,杯底呈毛絮樣改變,骨皮質呈疏鬆狀或層狀改變,骨小梁稀疏或呈網狀,核距更加增寬,最寬可達8mm,骨骺核消失(此時測不出核距),骨齡減少。恢復早期時,可見臨時鈣化帶呈現點線狀出現,骨骺核再現,進一步臨時鈣化帶呈線形或雙層狀,幹骺端密度加大,骨小梁增多緻密,骨幹皮質密度增加,可出現骨膜反應,核距縮短。個別由激期到恢復末期,可見幹骺端呈均勻流淚臘燭樣改變。治癒期可呈現臨時鈣化帶緻密加厚或改建至正常。
X線片動態所見,佝僂病活動時,尺骨先受累,而後延及橈骨。恢復期橈骨先於尺骨。幹骺端先寬後窄。6個月以前小兒佝僂病幹骺端很少出現杯狀變形,多以扇形展開,端部呈毛絮樣改變。8個月後激期杯口樣變形比較多見。核距太寬者看不到杯口,不僅是軟骨細胞及其基質增生,同時也伴有嚴重脫鈣。
3、血生化所見 佝僂病VD缺乏期,血中25-OHD3水準下降,1,25-(OH)2D3下降或正常。進而血鈣、磷、鹼性磷酸酶也有改變。初期血磷下降,繼之血鈣下降,鹼性磷酸酶上升,PTH升高。激期時血鈣、磷均下降,鹼性磷酸酶明顯上升。恢復期時血清25-OHD3與1,25-(OH)2D3上升,鈣、磷、開始上升,鹼性磷酸酶隨著下降,PTH也下降,最後達到正常水準。
4、X線片所見 X線片不能反應佝僂病的早期狀態,但X片所示的佝僂病徵象,反應了相應的骨骼組織學病理改變,對佝僂病的診斷客觀性較強。佝僂病各期X線片徵象與血清鈣、磷以及鹼性磷酸酶有密切關聯。對臨床佝僂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X線片亦顯示了相應的改變。
佝僂病早期時,X線片所見正常,初期時臨時鈣化帶可正常或模糊不清或消失。激期早期時,可見腕關節幹骺端變平或凹陷,皮質變薄,核距(骨骺核緣與幹骺端之距離,正常為2mm,不到3mm)變寬到3mm以上。激期是佝僂病活動期的最高峰,X線片顯示幹骺端增寬,杯口樣變形,杯口加深,杯底呈毛絮樣改變,骨皮質呈疏鬆狀或層狀改變,骨小梁稀疏或呈網狀,核距更加增寬,最寬可達8mm,骨骺核消失(此時測不出核距),骨齡減少。恢復早期時,可見臨時鈣化帶呈現點線狀出現,骨骺核再現,進一步臨時鈣化帶呈線形或雙層狀,幹骺端密度加大,骨小梁增多緻密,骨幹皮質密度增加,可出現骨膜反應,核距縮短。個別由激期到恢復末期,可見幹骺端呈均勻流淚臘燭樣改變。治癒期可呈現臨時鈣化帶緻密加厚或改建至正常。
X線片動態所見,佝僂病活動時,尺骨先受累,而後延及橈骨。恢復期橈骨先於尺骨。幹骺端先寬後窄。6個月以前小兒佝僂病幹骺端很少出現杯狀變形,多以扇形展開,端部呈毛絮樣改變。8個月後激期杯口樣變形比較多見。核距太寬者看不到杯口,不僅是軟骨細胞及其基質增生,同時也伴有嚴重脫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