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妹妹出生後他竟患上抑鬱症 和睦家庭要怎麼做

曾有醫生接診過這麼一個病人, 一個20歲的大學生, 經常在QQ空間裡發表一些消極的看法, 比如, “蒼天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公平”“這個世界有我沒我一個樣”“我看透了”等等, 後來被他爸爸發現了, 送過來治療。

這名大學生被診斷為抑鬱性人格。 從與病人還有他爸的溝通中, 我發現這位大學生小時候其實還蠻活潑開朗的, 但自從9歲時父母給他生了個妹妹後, 他逐漸變得沉默寡言, 與父母溝通也變少了, 情緒很容易低落, 多愁善感。 這位大學生的這種抑鬱性人格的形成, 與他家再生了個妹妹, 並且當時可能沒及時關注他的情緒不無關係。

這個大學生患抑鬱症讓我們感到惋惜, 同時也震驚現在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實在是太少,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孩子才能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呢?

1、夫妻關係要高於親子關係

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就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了, 夫妻之間的作用似乎就是為了養育孩子, 但是這樣一心為孩子的家庭, 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現問題。 因為孩子身上承擔了太多, 爸爸媽媽講各自缺失的對婚姻和夫妻的關係的需求轉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感覺就變得更加的沉重, 因為孩子承擔不了這樣的責任。

2、夫妻之間的教育方式應保持一致

夫妻之間在教育方針理念上有衝突是一定的,

但是很多的夫妻實際上是將自己跟對方的衝突轉嫁到孩子身上, 讓孩子去做選擇, 這無疑是通過孩子來傷害攻擊對方, 讓孩子承擔攻擊的工具的角色。 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3、對待孩子忌躁

對孩子發火, 情緒激動, 是無法解決事情的。 無法控制情緒怎麼辦?那就自己待一會兒, 平靜一下。 當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平和時, 父母就起到了最佳的表率作用, 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壓力。

4、只做顧問不做“指導員”

有時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很好, 孩子們也不喜歡, 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導員”, 而是顧問——只會細心地聆聽, 協助他們做出抉擇, 不是插手來干預他們的事情而是建議他們改弦更張。 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

不宜直接干預、批評, 孩子不喜歡別人指出他們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 更不需要別人教他們如何走出困境。 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這件事, 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5、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覺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由父母來控制,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 父母儘量不要擅入他們的房間, 不要讓他們覺得只有跑到外面才會有這樣的空間。 我的一位同事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 他說:“孩子的房間裡常常擠滿了他的朋友, 他們或談天說地, 或吃東西, 或玩電子遊戲, 雖然經常吵吵嚷嚷, 但我覺得這並不要緊, 因為只要孩子沒有變壞, 很安全就行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