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經期用藥特點

婦人經病, 有因先病而致經不調者, 當先治病, 病去則經自調;有因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 當先調經, 調經則病自除。 此為經病治療的一般原則。 但在具體運用時, 還應該結合四診以辨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 而分清寒、熱、虛、實。 常用經病治法如下:

調理氣血 女子以血為主, 月經乃血也。 經行屢耗其血, 是以婦人血病者多。 但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 血氣相互資生、相互為用, 故血病必累及氣, 氣病必累及血, 氣血失調乃為導致月經病的主要機理之一。 因此, 對經病治療, 首要在理氣血。 而血氣之傷, 又有側重。 血虛,

宜補血養血, 選用熟地黃、何首烏、當歸、白芍藥、赤芍藥、阿膠、龍眼肉、羊肉、胡桃等。 血瘀, 宜活血化瘀, 選用川芎、蓬莪術、荊三棱、丹參、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雞血藤、穿山甲、皂角刺、牛膝、五靈脂、淩霄花、王不留行等。 血寒, 宜溫經散寒, 選用鹿茸、巴戟天、肉蓯蓉、淫羊藿、仙茅、補骨脂、狗脊、葫蘆巴、陽起石等。 血熱, 宜清熱涼血, 選用犀角、生地黃、玄參、牡丹皮、紫草等。 氣虛, 宜補氣升提, 選用人參、黨參、西洋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藥、白扁豆、甘草、大棗等。 氣逆, 宜理氣降逆, 選用大腹皮、刀豆、柿蒂、佛手、香櫞、沉香、檀香、川楝子等。 氣滯, 宜行氣散結, 選用青皮、枳實、積殼、烏藥、荔枝核、薤白等。 隨證施治, 尤宜注意循“補虛不滯邪, 攻邪不傷正”的原則, 使氣血調勻, 經脈通暢,
則經自調。

疏肝解鬱 肝主藏血, 而司血海, 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 以愉悅舒暢為順, 以憂志鬱怒為逆。 是以肝氣條達, 則血海寧靜, 經脈流暢, 月事按時而下。 若肝氣郁而不達, 血行不暢, 則月水後期, 或經前乳脹, 或臨經腹痛。 鬱而化火, 迫血妄行, 則經行先期或經水過多, 選用柴胡、白芍、郁金、青蒿、女貞子等。 鬱而化火, 迫血妄行, 則經行先期或經水過多, 選用生地、地骨皮、玄參、麥冬、阿膠、白芍等, 補水使火自消。 若肝氣逆亂, 氣亂則血亂, 血海蓄溢失常, 則見經期先後不定, 經量或多或少, 選用白芍、香附、郁金、枳殼、合歡皮、焦白術、當歸、柴胡等。 經期先後不定, 經量或多或少, 選用白芍、香附、郁金、枳殼、合歡皮、焦白術、當歸、柴胡、熟地、菟絲子、龜板、丹皮等。

此皆責之於肝, 故有“治經肝為先, 疏肝經自調”之說。 治法當根據鬱者宜疏, 亢者宜柔宜緩的原則, 順其條達之性。 但疏肝之品味多辛竄, 大都有劫津傷陰之弊, 宜兼養血益陰, 以免傷正。

健脾和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主運化, 統血, 而沖脈又隸于陽明, 是以谷氣盛則營血充, 血海盈滿而月經正常。 若脾胃病, 失其運化、統攝之權, 則月水亦因之不調。 如《女科經綸》引薛立齋語雲:“血者, 水穀之精氣也……在婦人則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故雖心主血, 肝藏血, 亦皆統攝於脾,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 ”是故治經宜健脾和胃, 資其化源, 則氣充血沛, 滿而後溢, 經行正常。 選用木香、砂仁、陳皮、茯苓、半夏、甘草、白術、黨參、黃芪等。 一般老年絕經以後,

腎氣漸衰, 氣血俱虛, 全賴水穀之精氣以養, 故絕經後, 也宜補益脾胃。

補腎養肝 腎為先天之本, 主藏精氣, 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根本。 《女科經綸》引虞天民語雲:“月水全賴腎水施化, 腎水既乏, 則經水日以乾涸。 ”臨床每遇月經初潮延遲, 或青春期月經失調, 或更年期月經紊亂, 往往皆責於腎, 一則因腎中精氣未實, 一則因腎氣逐漸衰退所致.故補腎調經, 更為重要。 而腎有腎陰、腎陽。 若偏于腎陽虛者, 則宜溫腎助陽以益生髮之本.選用鹿茸、鹿角膠、鹿角霜、巴戟天、肉蓯蓉、鎖陽、淫羊藿、仙茅、補骨脂、益智仁、沙苑蒺藜、菟絲子、杜仲、續斷、狗脊、骨碎補、葫蘆巴、冬蟲夏草、紫河車等。 偏于腎陰虛者, 則宜滋腎填精以資經血之源。 選用黃精、枸杞、旱蓮草、女貞子、桑葚、鱉甲等。

陰陽俱虛者, 則宜並補之, 使腎中陰陽平衡, 精氣俱旺, 則經病自愈。

腎藏精, 肝藏血, 肝腎同居下焦, 肝血賴腎精以養。 若腎精不足, 肝失所養, 木火偏亢, 則易致經行頭痛, 經行發熱, 經行先期, 或淋漓不止。 若肝血不足, 肝陽偏亢, 灼傷腎精, 又易致月經過少, 甚或經閉、不孕。 故臨床常肝腎同治, 取其精血相生之義。 選用山茱萸、雞血藤、何首烏、枸杞、熟地、白芍、郁金、柴胡等。 肝腎同司下焦, 肝藏血, 腎藏精, 精血相生, 肝腎同源。 肝腎同為沖任之本, 故臨床通過調補肝腎, 以體現調補沖任, 故養肝腎即是益沖任之源, 源充則經流自暢, 病乃愈。 故養肝腎也是調經重要大法之一。

補益心脾 心主血, 胞脈屬心而絡於胞中;脾統血, 為生化之源,是以心脾平和,則經候如常。若七情內傷,心脾氣結,則月事不調。如《素問·陰陽別論》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可見補益心脾,亦為治療經病之重點。選用茯神、丹參、黃芪、白芍、炒棗仁、制遠志、熟地、木香、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當歸、木香、陳皮等。

此外,對經病治療,還應掌握時機,適時用藥。以痛經為例,如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經行不暢者,宜於經前3~5天服活血調經之劑,使經水暢行,則痛自又止。如暴崩下血不止,又當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止血為先。總宜隨其證情,靈活運用,方可盡調經之事。

月經病的治療用藥,要從整體觀念出發,遵循辨證論治原則,在擬定各種治法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方劑與藥物如影隨形,可分而不可離。因此,據理析證,隨證立法,依法用藥,堪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所在。中青年婦女的月經疾患,多系情懷抑鬱,隱曲內蓄,遲留不發所致。故病理機轉與肝氣鬱結,疏泄失常,不能維繫整體氣機的滌陳更新,宣展布化有關。其初為氣機紊亂,升降失序,繼而木橫乘土,損失脾胃,不僅生化之源受到影響,且氣分怫鬱,則血運失衡,氣血不和,於是經水無定、痛經、閉經、經行頭痛、經行泄瀉諸恙由之而生。然其總以疏肝解郁,調營健中為要則,方宗逍遙散化裁,恒奏卓效。

為生化之源,是以心脾平和,則經候如常。若七情內傷,心脾氣結,則月事不調。如《素問·陰陽別論》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可見補益心脾,亦為治療經病之重點。選用茯神、丹參、黃芪、白芍、炒棗仁、制遠志、熟地、木香、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當歸、木香、陳皮等。

此外,對經病治療,還應掌握時機,適時用藥。以痛經為例,如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經行不暢者,宜於經前3~5天服活血調經之劑,使經水暢行,則痛自又止。如暴崩下血不止,又當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止血為先。總宜隨其證情,靈活運用,方可盡調經之事。

月經病的治療用藥,要從整體觀念出發,遵循辨證論治原則,在擬定各種治法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方劑與藥物如影隨形,可分而不可離。因此,據理析證,隨證立法,依法用藥,堪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所在。中青年婦女的月經疾患,多系情懷抑鬱,隱曲內蓄,遲留不發所致。故病理機轉與肝氣鬱結,疏泄失常,不能維繫整體氣機的滌陳更新,宣展布化有關。其初為氣機紊亂,升降失序,繼而木橫乘土,損失脾胃,不僅生化之源受到影響,且氣分怫鬱,則血運失衡,氣血不和,於是經水無定、痛經、閉經、經行頭痛、經行泄瀉諸恙由之而生。然其總以疏肝解郁,調營健中為要則,方宗逍遙散化裁,恒奏卓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