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病是由情志不舒, 氣機鬱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 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鬱, 情緒不寧, 脅肋脹痛, 或易怒菩哭, 以及咽中如有異物梗阻, 失眠等各種複雜症狀。 其病發生主要是由於情志所傷.肝氣鬱結, 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 鬱病日久不愈, 勢必導致人體臟腑氣機進一步失調。 如《丹溪心法·六鬱》所說:“氣血沖和。 百病不生。 一有怫鬱。 諸病生焉。 故人身諸病。 多生於鬱。 ”鬱病總的治則為疏通氣機。
西醫學的神經官能症、癔病相當於本病。
鬱病以抑鬱善憂, 情緒不甯, 或易怒善哭為主症。 問診可知憂鬱不暢,
此病初起因氣滯而夾濕痰、食積、熱鬱者多屬實證, 久病由氣轉血, 由實轉虛則屬虛證。 如心情抑鬱, 情緒不寧, 伴脅肋脹痛, 多屬肝氣鬱結;若伴有性情急躁易怒, 嘈雜吞酸為氣鬱化火;心情抑鬱, 伴有咽中如有物阻者為氣滯痰鬱;抑鬱日久, 精神恍惚, 心神不寧, 屬憂鬱傷神, 抑鬱伴多思善慮, 心悸膽怯, 少寐健忘屬心脾兩虛;抑鬱伴心煩易怒, 遺精, 腰酸, 屬陰虛火旺。
(二)分型問診
1.肝氣鬱結
問診:有情志所傷史, 精神抑鬱, 情緒不寧, 善太息, 胸脅脹痛, 痛無定處, 脘悶腹脹, 噯氣納呆, 或噁心嘔吐, 大便不暢, 女子月事不行。
治法:疏肝理氣, 和腎解鬱。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可加郁金、青皮以助解鬱之功。 若胸脅脹痛不移或女子月事不行加用當歸、丹參、桃仁、紅花之類以活血化瘀。
2.氣鬱化火
問診:性情急躁易怒, 胸悶脅脹, 嘈雜吞酸, 口幹而苦, 大便秘結, 或伴頭痛, 目赤, 耳鳴。
治法;清肝泄火, 解鬱和胃。 方用丹枙逍遙丸和左金丸。 若口苦, 大便秘結者, 加龍膽草、大黃以泄火通便。
3.氣滯痰鬱
問診:咽中不適, 如有物梗阻, 咯之不出, 咽之個下, 胸中窒悶, 或兼脅痛。
治法:化痰利氣解鬱。 方用半夏厚朴湯。 兼見嘔惡、口苦者, 可用溫膽東加黃芩、瓜萎皮以化痰清熱, 以利氣機。
4.憂鬱傷神
問診:精神恍惚, 心神不丁, 悲憂善哭, 時時久伸。
治法:養心安神。 甘麥大棗東加茯神、合歡花、柏子仁、棗仁等。
5.心脾兩虛
問診:多思善慮, 心悸膽怯, 少寐健忘, 面色不華, 頭暈神疲, 食欲不振。
治法:健脾養心, 益氣補血。 方用歸脾東加郁金、合歡花之類以開鬱安神。
6.陰虛火旺
問診:情志不暢日久見頭暈目眩, 心悸少寐, 心煩易怒, 或遺精腰酸, 婦女月經不調。
治法:滋陰清熱, 鎮心安神。 方用滋水清肝飲加珍珠母、磁石。 若腰酸遺精, 乏力重者, 加龜板、知母、杜仲以益腎固精;若月經不調者, 加香附、益母草以理氣開鬱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