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正確地使用枕頭:不會枕枕頭是引起頸椎病的最常見病因之一。
睡覺休息時枕頭放置的位置不正確、枕頭的高度不合理、枕頭的形狀不合適及不枕枕頭等均可引發頸椎病。
因為人們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頭頸部經常處於前屈姿勢,
肯定會引起頸肩後部肌肉、韌帶的疲勞,
因此在休息及睡眠時,
應該儘量使頸後部肌肉、韌帶完全放鬆,
消除疲勞。
這就要求枕頭必須放置於頸後而不是腦後(後腦勺)。
只有以此為支點且高度合理,
才能在休息時真正使頸肩後部肌肉、韌帶完全放鬆,
消除疲勞。
否則,
不但不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反而有可能加劇這種疲勞,
這種疲勞一旦超過肌肉、韌帶的耐受程度,
就會出現輕微損傷(慢性牽拉傷),
局部水腫、滲出,
產生無菌性炎症。
從而表現出局部肌肉僵硬、酸脹、疼痛等自覺不適感。
此時若合理調整並及時給予治療,
這些水腫、滲出會完全吸收、消散,
不造成其他損害。
但在多數情況下,
人們常因症狀輕微而不予足夠的重視或誤認為是正常的疲勞而未予理睬,
致使其水腫、滲出未能完全吸收、消散,
會繼發纖維化、粘連,
從而引起頸後部肌肉的張力及彈性下降,
功能受損。
這種炎症可能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小、消失或出現反張甚至反向成角,
直接影響推動脈向腦部供血,
誘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功能性頸椎病發生。
此外,
―頸肌功能受損後,
對推間盤的支撐與保護作用下降,
誘發推間盤膨出或突出,
椎體骨質增生及前、後縱韌帶鈣化,
導致器質性頸椎病的出現。
(2)、不正確的工作、生活姿勢與習慣:不良的工作、生活、娛樂姿勢與習慣是引起頸椎病的常見原因之二。
人們習以為常地打麻將、織毛衣、在床上看書或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學生長時間寫作業,
電腦工作人員長時間上網,
駕駛員長途駕駛及從事類似性質的工作,
長時間的低頭伏案姿勢使頸後部肌肉、韌帶處於被牽張狀態,
當這一牽張達到生理耐受需求期時(一般為30分鐘左右),
機體便會產生疲勞感或酸脹、僵硬、疼痛等不適感。
此時應立即迅速調整體位、改變姿勢並應主動反向用力使肌肉收縮,
消除牽拉,
避免造成慢性靜力性損傷而產生無菌性炎症。
此時若不改變姿勢,
當這一持續牽張力超過肌肉及韌帶生理承受極限時(指時間,
一般為2小時左右,
積極主動的鍛煉可使其相對延長,
而從不鍛煉可使其相對縮短),
便會造成肌肉、韌帶損傷,
引發無菌性炎症。
同樣因症狀輕微未引起重視或以工作繁忙為藉口疏於治療,
則可繼發機化、粘連,
導致頸肌功能受損,
誘發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