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朋友體質較為嬌嫩, 呼吸道很容易受到感染, 一感冒就會臉色發白, 頻頻咳嗽, 常常白天沒事, 到了晚上就莫名其妙發起燒來。 每次發燒就去看醫生吃藥打針退燒, 可是幾次下來, 怎麼身體搞得越來越糟, 好像感冒的次數越來越頻繁, 越來越接近。 事實上, 一直壓制發燒, 是對身體是不好的, 老祖宗告訴我們出汗、排尿或排便都可疏導體內的熱, 運用得當就不會有副作用。
1.大椎穴:位於後頸根第一大椎骨頭棘突下, 約與肩齊平。
功效:清熱、止咳。
主治:咳嗽、氣喘、發燒、頸背僵硬疼痛、瘧疾等。
方法:輕輕敲打3分鐘或按摩5分鐘以上。
針灸:向上斜刺0.5 ~1寸。 可灸。
1.先找出左右肩膀上緣平行線, 與後正中線交叉的兩個凸出大骨頭。
2.這兩個凸起大骨頭之間的骨縫凹陷處, 即是大椎穴。
3.後正中線:由頭頂心往後經過脊椎、肛門, 到達會陰的中央線。
2.行間穴:位於足背, 在第一、二趾縫間的上緣。
主治:咳嗽、腫瘤、目赤腫痛、婦科疾病、頭痛、眩暈、陰中痛、脅痛、腹脹、癲狂、癃閉、疝氣。
方法:輕輕敲打3分鐘或按摩5分鐘以上。
針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 可灸。
順著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縫隙往上一點點, 即是行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