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通過穴位、經絡調節臟腑氣血, 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治病原則與內服藥物一樣, 虛證用補, 實證用瀉。 中醫針灸對急性慢性胃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術後胃腸功能紊亂、厭食、腹瀉、胃下垂等疾病的治療效果都非常的好。 還有用針灸刺激支溝穴和照海穴兩個穴位可以有效治療便秘症狀。
針灸的作用:
1、修復組織作用。
針灸具有修復組織的作用己被大量臨床所證實, 如:針刺面部的穴位治療面神經麻痹, 針刺頸臂部穴位治療臂叢神經麻痹, 針刺上肢穴位治療正中神經麻痹等, 均有較好的療效。

2、增強免疫作用。
針刺療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 針刺療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 而針灸對增強免疫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能使網狀內皮系統功能活動增強, 對機體內各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的增加均有明顯作用, 臨床上用於抗感染、抗過敏、抗癌等。
3、活血、鎮痛作用。
針灸治病是通過對穴位選行針刺和艾灸, “通其經脈, 調其氣血”, 從而能活血化瘀、生新止痛。
4、調整作用。
針灸治病, 就是根據病證的屬性來調節機體的“偏盛偏衰”, 使機體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狀態, 如針刺有促進腸運動功能正常的作用, 即腸運動功能減低者, 促使其增強運動;而運動功能亢進者, 則促使其緩解。
臨床上針刺時常用的體位有: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等臨床上針刺時常用的體位, 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仰臥位:適宜於取頭、面、胸、腹部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②側臥位:適宜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③伏臥位:適宜于取頭、項、脊背、腰尻部腧穴, 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④仰靠坐位:適宜於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後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⑥側伏坐位:適宜於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後部位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