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治病作用, 針灸改善亞健康, 針灸針最早的雛形是針石。 針砭治病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就像一個人手持尖銳器具, 治療病人腹病疾病。 殷商至西周針刺治療, 或者用的是砭石, 隋代醫家全元起認為:“砭石者, 是古外治之法, 古來未能鑄鐵, 故用石為針, 故命之針石。 ”
面對亞健康狀態, 中西醫間存在如此明顯的認識差異, 主要歸咎于西醫唯病是求, 而中醫著眼的則是病人, 是生活在不同時空下、體質類型有別的、沒有被“拆零”的人。 須知, 亞健康狀態是動態的, 可向疾病轉化, 也會朝健康回歸, 關鍵是適時的有效的醫學干預。

基於對“無病”的判斷和消除病因、糾正病理和祛除病灶的醫療思路, 西醫對此難以有所作為。 反之,中醫卻能在天人合一觀念指導下, 通過分析人體的陰陽虛實, 給亞健康者以個體化的干預, 或補虛或瀉實, 或溫陽或滋陰, 使其重歸陰平陽秘,
針灸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經絡和協調陰陽的功能, 其最基本的作用是調節, 通過調整人體失衡的功能而治療疾病。 儘管不用藥, 但通過調動人體自身“天然藥庫”的潛力, 刺灸穴位可在體內誘發類藥性的過程, 既可糾正異常的功能, 又不會干擾正常的人體機能, 所以對於干預亞健康, 糾正身心失調, 是針灸的優勢所在, 它在調節機能這一環節上, 發揮著比藥物更符合生理規律的作用。 顯而易見, 針灸也能進補, 並且, 它不用藥的干預, 決不會引致毒副作用, 一年四季均可施行。

針灸和中藥補虛瀉實的共同原理, 是重建人體內環境的穩態, 但二者具體的作用途徑或方式是顯著有別的。 針灸作為一種感知性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