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好在哪裡?
首先, 素食比較容易控制脂肪的攝入量。 豆製品、穀類以及雜豆類、菌菇類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是素食者所需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相對於動物性食品, 這些植物性食品中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的含量明顯偏低而且;其所含脂肪酸均為不飽和脂肪酸, 烹調方法也較少採用煎、炸、紅燒等方法。 這樣, 素食者膳食中脂肪酸的攝入總量, 就會明顯低於常吃動物性食物的人群。 所以素食者的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準通常較低, 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比非素食者低。
其次,
另外, 素食者飲食中蛋白質的來源雖然以植物蛋白為主, 但來自豆製品的大豆蛋白和來自菌菇類的蛋白都屬於優質蛋白, 如果搭配合理, 大豆蛋白和米麵等主食的植物蛋白同時混合食用, 可以顯著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 因此, 從蛋白質營養的角度來講, 素食可以滿足機體對蛋白質質與量的需求。
素食存在哪些缺陷?
由於素食限制了動物性食物的攝入, 也存在營養學上的缺陷。 素食最大的缺陷, 就是容易造成體內維生素B12的缺乏。
維生素B12的功能很多, 人體有兩種生化反應需要維生素B12的參與。 一種是從高半胱氨酸合成甲硫氨酸的反應, 其中產生的四氫葉酸與DNA的合成有關;另一種是甲基丙二酸輔酶A轉變為琥珀酸輔酶A, 其中產生的琥珀酸輔酶A與血紅素的合成有關。 維生素B12缺乏時, 影響上述兩種生化反應的正常進行, 導致四氫葉酸、琥珀酸輔酶A生成減少, 以致DNA合成缺陷和血紅素的合成障礙而致巨幼細胞貧血的發生。
維生素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 如動物肝、腎、肉類、乳製品、魚、貝類和蛋類等。 植物性食物中B12含量很少。 發酵過的豆類如豆豉,
素食真的適合“糖友”嗎?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 存在著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代謝的紊亂。 由於胰島素缺乏或胰島素抵抗, 機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血糖。 糖尿病的發生與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 因此,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 來自蔬菜以及粗糧的膳食纖維, 可以延緩餐後血糖的升高, 對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 豆製品及一些雜豆類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數較低。
但是不建議糖尿病患者全部素食。 因為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好時, 容易消耗自身的蛋白質, 由於糖尿病的特點, 患者又不能過多地攝入蛋白質, 因此,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蛋白質中應包括1/3左右的動物蛋白, 以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
在平時的生活中,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 不能過分限制膳食脂肪的攝入。 飲食過於清淡少油也會造成體內蛋白質的分解, 體重下降, 抵抗力也會隨之下降。 蔬菜的攝入量不一定要求很多, 每日500克左右即可, 因為膳食纖維過多也會干擾機體鈣、鐵、鋅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