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健康成長不僅包括身體的發育, 還包括心理健康。 家長不經意間的語言行為, 可能會對寶寶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下面小編為爸媽們指出父母讓寶寶最沒安全感的4句口頭禪, 為了寶寶健康成長, 這四句話還是少說為妙。
1、“媽媽不要你了!”
情景再現: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 媽媽教訓了她兩句, 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 媽媽拍了她兩下, 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 媽媽不要你了!”
專家分析:兩歲左右的幼兒, 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 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

2、“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
情景再現:歡歡問媽媽:“媽媽, 我是從哪裡來的呀?”歡歡媽手頭上正忙, 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 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歡歡媽小時候, 她媽媽也是這麼跟她說的。 歡歡聽後黯然地坐在角落裡一聲不吭。
專家分析: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
3、“我說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現:小丁睡覺前還吵著要吃糖, 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 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 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專家分析: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 源于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 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 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 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

4、“再不聽話打你了!”
情景再現:超市里, 西西不停地要這要那, 爸爸不許, 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
專家分析:有時候, 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 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 這一類空洞的話, 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 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 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 孩子做出種種挑釁的行為激怒父母, 如果真的挨了打, 孩子會在內心裡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 但是你生氣了, 我感到滿足。 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 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