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屬於疾病嗎?有哪些治療方法?

心悸, 中醫病證名。 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症。 多因體虛勞倦, 情志內傷, 外邪侵襲等, 導致心神失寧而發病。 其病位元在心, 根據病證的臨床表現, 應分辨病變有無涉及肝脾肺腎, 是涉及一髒, 或病及多髒, 心悸病機有虛實之分, 故治療上應分虛實, 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 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 故治當相應兼顧。 同時, 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 故應酌情配入鎮心安神之法。

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志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 平素體質不強, 心氣怯弱, 或久病心血不足, 或憂思過度, 勞傷心脾, 使心神不能自主, 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 水火不濟, 虛火妄動, 上擾心神而致病;或脾腎陽虛, 不能蒸化水液, 停聚為飲, 上犯於心, 心陽被遏,

心脈痹阻, 而發該病。

編輯推薦

胸悶怎麼辦 改善胸悶心悸的“跪立獅式”

心悸為中醫病證?治療心悸各種症狀的中醫藥方

情緒不佳怎麼辦 緩解心悸的中醫穴位按摩法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 大體可見於以下幾類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臟病, 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見於貧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積液、氣胸、肺部炎症、肺不張、腹水、腸梗阻、腸脹氣等;還可見于應用腎上腺素、 用藥

異丙腎上腺素、氨茶鹼、阿托品等藥物後出現的心悸。

3.神經因素自主神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最為常見, 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驚恐或過度興奮、劇烈運動後均可出現心悸。

中西醫概念

西醫認為:心悸是病人自己能感知到心跳的一種心前區不適或心慌的感覺心率加快時感心臟跳動不適, 心率緩慢時感搏動有力。

中醫認為:心悸是自覺心跳快而強, 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 屬祖國醫學“驚悸”和“怔仲”的範疇。

分類及常見疾病: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 大體可見於以下幾類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臟病, 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見於貧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積液、氣胸、肺部炎症、肺不張、腹水、腸梗阻、腸脹氣等;還可見于應用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氨茶鹼、阿托品等藥物後出現的心悸。

3.神經因素自主神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最為常見, 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症、驚恐或過度興奮、劇烈運動後均可出現心悸。

分類

1.心虛膽怯

症狀:心悸不甯, 善驚易恐, 坐臥不安, 不寐多夢而易驚醒, 惡聞聲響, 食少納呆, 苔薄白, 脈細略數或細弦。

治法:鎮驚定志, 養心安神。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

常用藥: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狀:心悸氣短, 頭暈目眩, 失眠健忘, 面色無華, 倦怠乏力, 納呆食少, 舌淡紅, 脈細弱。

治法:補血養心, 益氣安神。

方藥:歸脾東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

3.心陽不振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東加減。

常用藥:桂枝、附子、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

4.水飲淩心

症狀: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噁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

方藥:苓桂術甘東加減。

常用藥: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

5.陰虛火旺

症狀: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幹,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耳鳴腰酸,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黃連、朱砂、茯苓、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脈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方藥: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常用藥: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7.痰火擾心

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幹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黃連溫膽東加減。

常用藥:黃連、山梔、竹茹、半夏、膽南星、全瓜蔞、陳皮、生薑、枳實、遠志、菖蒲、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

心悸的預防

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痹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

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

重症心悸應臥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症狀,做好急救準備

心悸的預後轉歸主要取決於本虛標實的程度,邪實輕重、髒損多少、治療當否及脈象變化情況。如患者氣血陰陽虛損程度較輕,未見瘀血、痰飲之標證,病損臟腑單一,呈偶發、短暫、陣發者,治療及時得當,脈象變化不顯著者,病證多能痊癒。反之,脈象過數、過遲、頻繁結代或乍疏乍數者,反復發作或長時間持續發作者,治療頗為棘手,預後較差。甚至出現喘促、水腫、胸痹心痛、厥證、脫證等變證、壞病,若不及時搶救治療,預後極差,甚至卒死。

編輯推薦

胸悶怎麼辦 改善胸悶心悸的“跪立獅式”

心悸為中醫病證?治療心悸各種症狀的中醫藥方

情緒不佳怎麼辦 緩解心悸的中醫穴位按摩法

3.心陽不振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東加減。

常用藥:桂枝、附子、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

4.水飲淩心

症狀: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噁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

方藥:苓桂術甘東加減。

常用藥: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

5.陰虛火旺

症狀: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幹,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耳鳴腰酸,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

治法:滋陰清火,養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黃連、朱砂、茯苓、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脈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方藥: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常用藥: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7.痰火擾心

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幹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黃連溫膽東加減。

常用藥:黃連、山梔、竹茹、半夏、膽南星、全瓜蔞、陳皮、生薑、枳實、遠志、菖蒲、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

心悸的預防

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痹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

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

重症心悸應臥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症狀,做好急救準備

心悸的預後轉歸主要取決於本虛標實的程度,邪實輕重、髒損多少、治療當否及脈象變化情況。如患者氣血陰陽虛損程度較輕,未見瘀血、痰飲之標證,病損臟腑單一,呈偶發、短暫、陣發者,治療及時得當,脈象變化不顯著者,病證多能痊癒。反之,脈象過數、過遲、頻繁結代或乍疏乍數者,反復發作或長時間持續發作者,治療頗為棘手,預後較差。甚至出現喘促、水腫、胸痹心痛、厥證、脫證等變證、壞病,若不及時搶救治療,預後極差,甚至卒死。

編輯推薦

胸悶怎麼辦 改善胸悶心悸的“跪立獅式”

心悸為中醫病證?治療心悸各種症狀的中醫藥方

情緒不佳怎麼辦 緩解心悸的中醫穴位按摩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