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五神東加藿香, 鮮佩蘭、六一散, 醒消丸3g分2次吞服。 熱重, 加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膿成者, 加當歸、炙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膿。
證候表現:多發于夏秋之間, 初起惡寒發熱, 胸悶嘔惡, 頭痛頭暈, 四肢關節酸痛;胸部可布白瘩, 大便秘結或溏瀉, 小便黃赤;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病因病機:夏季感受暑濕之邪, 暑濕薰蒸壅阻肌膚, 故見惡寒發熱, 胸悶嘔惡, 四肢關節酸痛;暑濕困阻清陽, 故見頭痛頭暈;熱盛傷津, 故見小便黃赤, 大便秘結;濕盛則濡瀉, 故見腹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暑濕兼熱之象。
治則治法:清暑解毒化濕。
方用:五神東加藿香, 鮮佩蘭、六一散, 醒消丸3g分2次吞服。 熱重, 加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膿成者, 加當歸、炙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膿。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一章瘡瘍(篇)
原文:暑濕阻遏多發于夏秋之間, 初起惡寒發熱, 胸悶嘔惡, 頭痛頭暈, 四肢關節酸痛;胸部可布白瘩, 大便秘結或溏瀉, 小便黃赤;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辨證分析:夏季感受暑濕之邪, 暑濕薰蒸壅阻肌膚, 故見惡寒發熱, 胸悶嘔惡, 四肢關節酸痛;暑濕困阻清陽, 故見頭痛頭暈;熱盛傷津, 故見小便黃赤, 大便秘結;濕盛則濡瀉, 故見腹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暑濕兼熱之象。 治法:清暑解毒化濕。 方藥:五神東加藿香, 鮮佩蘭、六一散, 醒消丸3g分2次吞服。 熱重, 加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膿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