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濕瘡的辨證論治與預防

一、內治法

1、濕熱浸淫發病急, 皮損潮紅灼熱, 瘙癢無休, 滲液流滋;伴身熱, 心煩, 口渴, 大便於, 尿短赤;舌紅, 苔薄白或黃, 脈滑或數。

辨證分析:濕熱浸淫, 熱重於濕, 故發病急, 皮損潮紅灼熱, 伴身熱, 心煩口渴, 大便於, 尿短赤;濕熱浸淫肌膚則瘙癢無休, 滲液流汁;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革蘚滲濕東加減。

2、脾虛濕蘊發病較緩, 皮損潮紅, 瘙癢, 抓後糜爛流滋, 可見鱗屑;伴納少, 神疲, 腹脹便溏;舌淡胖, 苔白或膩, 脈弦緩。

辨證分析:飲食不節, 日久傷脾, 脾虛生濕, 蘊積肌膚, 故發病較緩,

皮損潮紅, 瘙癢, 抓後糜爛滲出;脾虛濕阻中焦則納少, 神疲, 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膩、脈弦緩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

3、血虛風燥病久, 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 劇癢, 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幹不欲飲, 納差腹脹;舌淡, 苔白, 脈細弦。

辨證分析:久病耗傷陰血, 或脾虛生化之源不足, 致血虛生風化燥, 肌膚失養, 故病久, 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 劇癢, 或皮損粗糙肥厚;陰血不足則口幹不欲飲, 脾虛則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為血虛風燥之象。

治法:養血潤膚, 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減。 瘙癢不能人眠者, 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 以養心安神。

二、外治法

1、急性濕瘡初起僅有皮膚潮紅而無流滋者,

以清熱安撫、避免刺激為原則, 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外洗, 或用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若糜爛、水皰、流滋較多者, 以收斂清熱止癢為原則, 可選用馬齒莧水洗劑, 黃柏溶液外搽或蒲公英、龍膽草、野菊花、爐甘石、明礬各20g, 煎水待冷後濕敷, 或2%~3%硼酸水、0.5%醋酸鉛外洗;急性濕瘡後期, 滋水減少、結痂時, 以保護皮損、避免刺激、促進角質新生、消除殘餘炎症為原則, 可選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2、亞急性濕瘡以消炎、止癢、乾燥、收斂為原則, 有少量流滋者, 選用苦參湯、三黃洗劑濕敷外搽;無流滋者, 可選用青黛散、祛濕散、新三妙散等油調外敷或黃柏霜外搽。

3、慢性濕瘡以止癢、抑制表皮細胞增生、促進真皮炎症浸潤吸收為原則。

可選用各種軟膏、乳劑, 根據瘙癢及皮膚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濃度的止癢劑、角質促成和溶解劑, 如青黛膏、5%硫黃軟膏、5%一10%複方松餾油軟膏、濕瘡膏、皮脂膏、10%~20%黑豆餾油軟膏及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

預防與調攝

1、急性者忌用熱水燙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滌。

2、不論急性、慢性, 均應避免搔抓, 並忌食辛辣、雞鴨、牛羊肉、魚腥海鮮等發物。

3、急性濕瘡或慢性濕瘡急性發作期間, 應暫緩預防注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