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治法
濕熱下注陰囊紅腫掀熱, 墜脹疼痛, 拒按, 腹股溝暑核腫痛, 釀膿時局部脹痛、跳痛, 陰囊有局灶隆起, 指壓有波動感;可伴有發熱, 口幹喜冷飲, 小便赤熱;舌紅, 苔黃膩或黃燥, 脈弦數或緊數。
辨證分析:肝經濕熱下注陰囊, 蘊阻經絡, 氣血不暢, 故陰囊紅腫掀熱, 墜脹疼痛, 拒按;肝經循股陰, 故腹股溝饕核腫痛;熱盛肉腐, 故局部釀膿, 而見陰囊局灶隆起, 指壓有波動感;熱為陽邪, 易傷津液, 故見全身發熱, 口幹喜冷飲;濕熱擾及膀胱, 氣化失常, 故小便赤熱;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或緊數為濕熱下注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解毒消腫:
方藥:龍膽瀉肝湯或瀉熱東加減。 已成膿者, 加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托毒排膿。
二、外治法
未成膿者, 用玉露散、金黃散或雙柏散涼水凋糊冷敷。 若紅腫範圍較大者, 用三黃湯(大黃、黃柏、黃芩)煎湯作冷濕敷, 頻換敷料, 保持冷濕, 有利於消炎退腫止痛。 已成膿者, 及時切開排膿引流, 切口選擇以最接近膿腫灶並有利於引流為原則。 宜臥刀直切, 注意避免損傷鞘膜與睾丸, 引流一般以乳膠片或半邊膠管為常用。
預防與調攝
1、及時正確處理陰囊部外傷, 注意保持陰囊部的清潔及乾燥。
2、將陰囊用陰囊帶托起, 適當提高, 減輕疼痛。 對已切開排膿者, 要注意引流通暢。
3、忌食魚腥、辛辣炙博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