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婦科>正文

經間期出血的辨證論治

本病以發生在綱組期有週期性的少量子宮出血為辨證要點, 進行分析則更為準確。 治療以調攝沖任陰陽平衡為大法, 選用滋腎陰、補脾氣、利濕熱或消瘀血之方藥隨證治之。

腎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 量少, 色鮮紅, 質稠, 頭暈耳鳴, 腰腿酸軟, 手足心熱, 夜寐不寧, 舌紅, 苔少, 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 熱伏沖任, 於綱組期, 陽氣內動, 陽氣乘陰, 迫血妄行, 故發生出血;陰虛內熱, 故出血量少, 色鮮紅, 質稠;腎主骨生髓, 腎陰虛, 腦髓失養, 故頭暈耳鳴;腎虛則外府失養, 故腰腿酸軟;陰虛內熱, 故手足心熱;腎水虧損,

不能上濟於心, 故夜寐不寧。 舌紅, 少苔, 脈細數, 也為腎陰虛之征。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 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加減一貫煎(《景嶽全書》)。

生地、白芍、麥冬、熟地、甘草、知母、地骨皮。

方中生地、熟地、知母滋腎益陰;地骨皮瀉陰火;白芍和血斂陰;麥冬養陰清心;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 功能滋腎益陰, 固沖調經, 故出血可止。

若頭暈耳鳴者, 酌加珍珠母、生牡蠣;夜寐不寧者, 酌加遠志、夜交藤;出血期, 酌加旱蓮草、炒地榆、三七。

脾氣虛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 量少, 色擁, 質稀, 神疲體倦, 氣短懶言, 食少腹脹, 舌淡, 苔薄, 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氣虛弱, 沖任不固, 於紹組期, 陽氣不足, 不能統攝氣血, 因而出血;脾虛化源不足, 故經量少, 色淡質稀;脾氣虛弱, 中陽不振,

故神疲體倦, 氣短懶言;運化失職, 則食少腹脹。 舌淡, 苔薄, 脈緩弱, 也為脾氣虛之征。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 固沖攝血。

方藥舉例:歸脾湯。

濕熱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 血色深紅, 質稠, 平時帶下量多色黃, 小腹時痛, 心煩口渴, 口苦咽幹, 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內蘊, 於綱組期陽氣內動之時, 引動濕熱, 損傷沖任, 迫血妄行, 因而出血;濕熱與血搏結, 故血色深紅, 質稠;濕熱搏結, 瘀滯不通, 則小腹作痛;濕熱流注下焦, 帶脈失約, 故帶下量多色黃;濕熱薰蒸, 故口苦咽幹, 心煩口渴。 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 也為濕熱之象。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 涼血止血。

方藥舉例:清肝止淋湯(《傅青主女科》)去阿膠、紅棗, 加茯苓、炒地榆。

白芍、生地、當歸、阿膠、丹皮、黃柏、牛膝、香附、紅棗、小黑豆。

方中黃柏、黑豆、茯苓清熱解毒, 利水除濕;香附、丹皮、牛膝理氣活血止痛;當歸、白芍養血柔肝, 緩急止痛;生地、炒地榆涼血止血。 全方共奏清熱除濕, 涼血止血之效。

出血期間, 去當歸、香附、牛膝, 酌加茜草根、烏賊骨;帶下量多者, 酌加馬齒莧、土茯苓;食欲不振或食後腹脹者;去生地、白芍, 酌加厚樸、麥芽;大便不爽者, 去當歸、生地, 酌加薏苡仁、白扁豆。

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 血色紫黯, 夾有血塊, 小腹疼痛拒按, 情志抑鬱, 舌紫黯或有瘀點, 脈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血阻滯沖任, 於綱組期陽氣內動, 引動瘀血, 血不循經, 因而出血, 血色紫黯, 夾有血塊;瘀阻胞脈, 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內阻, 氣機不暢, 故情志抑鬱。 舌紫黯或有瘀點,

脈澀有力, 也為血瘀之征。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 理血歸經。

方藥舉例:逐瘀止血湯(《傅青主女科》)。

大黃、生地、當歸尾、赤芍、丹皮、枳殼、龜板、桃仁。

方中桃仁、大黃、赤芍、丹皮、歸尾活血化瘀, 引血歸經;枳殼理氣行滯;生地、龜板養陰益腎, 固沖止血。 全方共奏活血化瘀, 理氣歸經之效。

出血期間, 去赤芍、當歸尾, 酌加三七、炒蒲黃;腹痛較劇者, 酌加延胡索、香附;挾熱者, 酌加黃柏、知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