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咽痛,
漸加劇,
咳嗽、吞咽加重,
咽幹灼熱或癢,
輕度吞咽困難,
伴發熱微惡寒,
頭痛鼻塞,
咳嗽咯痰,
喉核及周圍黏膜紅腫,
尚未化膿,
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舌紅,
苔薄黃,
脈浮數。
治則治法:疏風清熱,
利咽消腫。
中成藥:複方瓜子金顆粒:每袋10g相當於飲片14g、每袋20g相當於飲片28g。
成人劑量:每服20g,
每日3次。
建議用法用量:每服劑量:6歲20g,
每日2~3次。
小兒熱速清口服液:每支10ml。
每服劑量:1歲以內2.5~5ml、1~3歲5~10ml、3~7歲10~15ml、7~12歲15~20ml,
每日3~4次。
如病情較重或服藥24小時後療效不明顯者,
可酌情增加劑量。
六神丸:每100粒0.26g。
每服劑量:1歲1粒、2歲2粒、3歲3~4粒、4~8歲5~6粒、9~10歲8~9粒,
每日3次。
熱毒寧注射液:每支10ml。
靜脈滴注,
3~5歲最高劑量不超過1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50~100ml稀釋後使用,
滴速為每分鐘30~40滴,
每日1次。
6~10歲每次10ml,
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稀釋後使用,
滴速為每分鐘30~60滴,
每日1次。
11~13歲每次15ml,
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00~250ml稀釋後靜脈滴注,
滴速為每分鐘30~60滴,
每日1次。
14~17歲每次20ml,
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稀釋後靜脈滴注,
滴速為每分鐘30~60滴,
每日1次。
或遵醫囑。
本品使用後需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輸液管後,
方可使用第2種藥物。
痰熱清注射液:每支10ml。
靜脈滴注,
每次20ml,
重症患者可用4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
注意控制滴數在每分鐘60滴以內,
每日1次。
兒童按體重0.3~0.5ml/kg,
最高劑量不超過2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100~200ml,
靜脈滴注,
控制滴數在每分鐘30~60滴,
每日1次。
或遵醫囑。
炎琥寧注射液:每支80mg。
臨用前,
加滅菌注射用水適量使溶解。
成人劑量:肌肉注射:每次40~80mg,
每日1~2次;靜脈滴注,
每日0.16~0.4g,
每日1~2次,
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後滴注。
建議用法用量:10mg/(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後靜脈滴注,
最大劑量不超過160mg。
方藥:銀翹馬勃散(《溫病條辨》)加減。
金銀花、連翹、馬勃、射干、牛蒡子、薄荷、蟬蛻、桔梗。
加減:喉核赤腫甚者,
加板藍根、玄參;發熱甚者,
加大青葉、山豆根;聲嘶者,
加木蝴蝶、蟬蛻;咳甚痰多者,
加瓜蔞皮、浙貝母、黛蛤散;舌苔厚膩者,
加薏苡仁、魚腥草。
貼敷療法:在前述治療基礎上,
用口瘡散(吳茱萸、黃連、黃芩、連翹,
以2∶1∶2∶2比例研極細粉混合),
每日臨睡前取藥粉20g左右,
用醋適量調和,
捏成小餅狀,
貼於雙足心湧泉穴處後固定,
次晨取下,
每日1次,
3日為1療程,
可用2療程。
或釜底抽薪散(吳茱萸、大黃、黃柏、膽南星各3g),
同法敷貼湧泉穴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