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耳道癤的診斷

外耳道癤是外耳道軟骨部毛囊、皮脂腺的化膿性細菌感染性疾病。 一般因掏挖耳損傷皮膚或耳道進水, 表皮軟化, 細菌感染引起, 多為單發, 少數可為多發或屢發。 外耳道骨部沒有毛囊, 不會發生外耳道癤, 故該病又稱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

診斷

一、現代醫學

1、主要症狀為劇烈耳痛, 咀嚼、張口及呵欠時疼痛加劇。 重者耳痛放射至同側頭部, 可有聽力減退。 嬰幼兒不能主動陳述耳痛, 表現為哭鬧不安, 向患側臥時加重。 尚可有體溫升高或腹瀉。

2、檢查時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疼痛加重。 外耳道軟骨部局限性紅腫,

可見一個或多個半圓形隆起, 觸痛明顯。 發病4~5天后, 癤腫成熟, 頂部可見黃色膿點, 破潰後可見稠純膿少許。

3、鼓膜正常或輕度充血, 因外耳道腫脹, 鼓膜常不易窺及。 可有耳前、耳後或耳下淋巴結腫大, 壓痛。

4、對反復屢發的病例, 注意詢問有無糖尿病史, 必要時查血糖。

5、嚴重病例可引起耳後軟組織腫脹, 應與急性乳突炎鑒別。 耳後淋巴結化膿引起的膿腫發生位置在乳突骨膜之上, 要注意與耳後骨膜下膿腫鑒別。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乳突X線攝片, 不難區別。

二、中醫學

外耳道炎屬中醫“耳瘡”範疇, 外耳道癤屬中醫“耳癤”範疇。 兩病的病因大致相同, 多由於挖耳損傷耳道, 風熱之邪乘機侵襲, 或因污水入耳, 膿耳之膿液侵漬染毒而發。

苦熱毒壅, 兼挾濕邪, 引動肝膽火熱循經上乘, 蒸灼耳道, 壅遏經脈, 逆於肌膚而致耳道漫腫赤紅。

1、辨證依據:耳瘡、耳癤均發於耳道上, 耳瘡疼痛較輕, 局部呈彌漫性紅腫, 或有滲液。 耳癤疼痛較劇, 耳道上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 或有膿頭。

2、臨床分型

耳部灼熱疼痛, 張口、咀嚼或牽拉耳殼壓迫耳屏時疼痛加劇。 查見耳道局限性紅腫, 隆起如椒目, 或彌漫性紅腫, 表面有黃白色分泌物。 全身症候可見惡風發熱, 頭痛, 周身不適, 舌質紅苔白, 脈浮數者為風熱邪毒型。

耳部疼痛較劇, 痛引腮腦, 耳前或耳後舋核腫大疼痛, 如腫塞耳道, 可出現暫時聽力減退。 查見耳道局限紅腫, 高突如半球狀, 頂部可見黃色膿點, 周圍肌膚紅赤, 破後有少許膿血流出;耳瘡則漫腫紅赤為甚,

兼見黃色滲液。 全身症候可有發熱或寒熱往來, 口苦咽幹, 小便短黃,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苔黃膩, 脈弦數者為肝膽濕熱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