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蓽澄茄丸中藥方劑

胃痛有很多原因的, 胃痛也是有很多疾病的, 胃一定要保護好, 很多老人常說要保護胃是最關鍵的, 那麼, 治胃痛的有蓽澄茄丸中藥方劑, 蓽澄茄丸的功能, 蓽澄茄丸的用法多嗎?這些問題, 就讓小編帶我們一起看看吧。

處方

蓽澄茄1兩, 白豆蔻(去皮)1兩, 肉豆蔻(去殼)1兩, 木香1兩, 草豆蔻(去皮, 炒)1兩, 丁香1兩, 白術1兩, 縮砂仁1兩, 紅豆蔻1兩, 桂(去粗皮)1兩, 益智(去皮)1兩, 訶黎勒(煨, 去核)1兩, 人參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 茴香子(舶上者, 炒)1兩, 檳榔(銼)1兩, 胡椒1兩, 乾薑(炮)1兩, 阿魏(面裹煨, 去面)1兩, 青橘皮(湯浸, 去白, 焙)2兩,

陳橘皮(湯浸, 去白, 焙)2兩, 甘草(炙)4兩。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櫻桃大。

功能主治

胃心痛。 腹脹滿, 口吐酸水, 飲食無味, 及一切氣疾。

用法用量

每服1丸, 細嚼, 溫酒或鹽湯送下, 婦人醋湯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胃心痛

胃痛, 中醫病證名。 多由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因而引發。 胃是主要病變臟腑, 常與肝脾等髒有密切關係。 胃氣郁滯、失於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機。 治療以理氣和胃為大法, 根據不同證候, 採取相應治法。

歷史沿革

1、胃痛之名最早記載於《內經》, 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 腹脹, 胃脘當心而痛。 ”《內經》首先提出胃痛的發生與肝、脾有關, 還提出寒邪、傷食致病說。

2、唐宋以前文獻多把屬於胃脘痛的心痛和屬於心經本身病變的心痛混為一談,

直至金元時代李杲《蘭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門, 將胃脘痛明確區分於心痛, 使胃痛成為獨立的病證。

3、明清時代進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療大法, 《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 ……詳其所由, 皆在胃脘, 而實不在於心也。 ”“氣在上者湧之, 清氣在下者提之, 寒者溫之, 熱者寒之, 虛者培之, 實者瀉之, 結者散之, 留者行之。 ”《醫學真傳·心腹痛》還指出了要從辨證去理解和運用“通則不痛”之法。

胃痛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脫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症狀者, 屬於中醫學胃痛範疇。

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濕熱諸邪, 內客於胃, 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

不通則痛。 其中尤以寒邪為多。

2、飲食傷胃飲食不節, 過饑過飽, 損傷脾胃, 胃氣壅滯, 不通則痛。

3、情志不暢憂思惱怒, 傷肝損脾, 肝失疏泄, 橫逆犯胃, 脾失健運, 胃氣阻滯, 均致胃失和降, 而發胃痛。

4、素體脾虛脾胃為倉稟之官, 主受納運化水穀, 若素體脾胃虛弱, 運化失職, 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 中焦虛寒, 失其溫陽而發胃痛。

病機

胃痛的病位在胃, 與肝脾關係密切。 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 胃失和降, 不通則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寒凝、熱鬱、濕阻、血瘀。 病理性質:早期多為實證;後期常為脾胃虛弱, 但往往虛實夾雜。

結語:有關蓽澄茄丸的功效與作用問題, 今天就講到這裡, 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蓽澄茄丸也是有很大認識的。

蓽澄茄丸主要治療胃痛等症狀, 胃痛一定要好好治療, 如果有胃痛的, 就請選擇蓽澄茄丸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