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治療脂溢性脫犮的中藥方劑

一、治療脂溢性脫髮的中藥方劑

脂溢性脫髮又稱男性型脫髮、雄性激素性脫髮、彌散性脫髮,是青春期後頭額、頂部進展緩慢的脫髮,多見頭部皮脂溢出較多、頭屑多、毛髮乾枯或油膩、瘙癢等症狀。 脫髮症狀經過緩慢,可呈階段性,時輕時重,數年後可致頭頂或兩鬢毛髮稀疏,頭皮光亮。

脂溢性脫髮在中醫中被稱為“柱發癬”或“蟲蛀脫髮”,認為脂溢性脫髮有兩種原因:一是血熱風燥,血熱偏勝,耗傷陰血,血虎生風,更傷陰血,陰血不能上至巔頂濡養毛根,毛根乾涸,或發虛脫落;二是脾胃濕熱,脾虛運化無力,加之恣食肥甘厚味,傷胃損脾,致使濕熱上蒸巔頂,侵蝕發根,發根漸被腐蝕,頭髮則表現粘膩而脫落。

臨床表現為患者頭皮脂肪過量溢出,導致頭皮油膩潮濕,加上塵埃與皮屑混雜,幾天不洗頭就很髒,並散發臭味,尤其在氣溫高時更是如此;有時還伴有頭皮搔癢炎症,主要是由於頭皮潮濕,細菌繁生感染引起脂溢性皮炎。

本病與遺傳素質、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 雄性激素水準過高可能是本病的重要因素,雄性激素增多導致皮脂腺分泌亢進,分泌過多,毛囊口角化過度,影響毛囊營養,久之使毛囊萎縮而形成脫髮。 由於瘙癢而搔抓的機械性刺激又加重脫髮。 用腦過度、精神緊張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治療脂溢性脫髮比較困難,見效慢,一般要用藥2~6個月後,才能改善脫髮的狀況。

該病中醫治療優於西醫,許多中藥方劑都可以有效治療和預防脂溢性脫髮。

治療脂溢性脫髮的中醫方劑有三妙丸、參苓白術散、除濕丸、祛風換肌丸、當歸飲子、海艾散等,主要是通過祛風、涼血、疏肝、益氣、健脾為法,配合外用法刺激毛囊生長,共奏生髮之功。

二、治療脂溢性脫髮之三妙丸

藥物組成:黃柏120克(切片,酒拌略炒)、蒼術180克(米泔浸一二宿,細切,焙乾)、川牛膝(去蘆)60克。

用法用量:對於服用三妙丸,上藥研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姜、鹽湯送下。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 主治濕熱型脂溢性皮炎。

三、治療脂溢性脫髮之參苓白術散

藥物組成:人參的100g、茯苓100g、白術(炒)100g、山藥100g、白扁豆(炒)75g、蓮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用法用量:上為散。 每次6g,棗湯調下。

功用主治:健脾化濕。 主治脾虛濕盛之脂溢性皮炎。

四、治療脂溢性脫髮之除濕丸

藥物組成:威靈仙30g、豬苓30g、梔子30g、黃芩30g、黃連30g、連翹30g、當歸尾30g、澤瀉30g、紫草45g、茜草45g、赤茯苓皮45g、白鮮皮60g、丹皮130g、幹生地黃60g。

用法用量: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服6g,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除濕利水,祛風止癢。 幹性脂溢性皮炎。 皮損乾燥脫屑,自覺瘙癢者。

五、治療脂溢性脫髮之祛風換肌丸

藥物組成:烕靈仙、石菖蒲、何首烏、苦參、牛膝、蒼術、大胡麻、天花粉各60g,甘草、川芎、當歸各30g。

用法用量:為末,酒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次6g,每日2次,白開水送服。

功用主治:養血潤燥,袪風止癢。 主治幹性脂溢性皮炎。

治療脂溢性脫髮的方劑還有當歸飲子和海艾散,下面繼續一起來看看吧。

六、治療脂溢性脫髮之當歸飲子

藥物組成:當歸、川芎、白芍藥、生地黃、防風、白蒺藜、荊芥各30g,何首烏、黃芪、炙甘草各15g。

用法用量:上藥研為細末。 每次15g,用水220ml,加生薑5片,煎至180ml,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每日2到3次。

功用主治:養血去風潤燥。 主治血虛風燥之幹性脂溢性皮炎。

七、治療脂溢性脫髮之海艾散

藥物組成:艾葉3g、菊花3g、槁本3g、蔓荊子3g、薄荷3g、荊芥3g、藿香3g、防風3g、甘松3g。

用法用量:上藥共碾成粗末,裝入紗布袋中,煎煮或開水沖泡。 然後過濾去渣用藥液洗頭,洗後勿再用清水沖洗。

功用主治:主治頭部脂溢性皮炎。

除了以上方劑,目前有很多可用於治療脫髮疾病的中藥偏方,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來選擇中藥治療的方法,這樣對於脫髮病症的康復將會很有幫助。

另外,脂溢性脫髮患者洗頭不要過勤,以5-7天洗1次為宜,洗髮時可用含硫黃洗髮皂或用去頭屑止癢洗髮水。 在脫髮的治療中,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心情舒暢,忌煩惱、悲觀憂愁、動怒。 治療的同時,飲食也是要注意的,飲食多樣化,富有營養,改正偏食習慣,使身體營養均衡。

一、腎氣丸是什麼

腎氣丸,中醫方劑名。 由幹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組成。

方中以附子、肉桂溫補腎陽為主藥,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為輔助藥,二者合用,使陰陽協調,腎氣充足,腎陽虛證自然消除。 本方宗旨,正如《景嶽全書》所說:“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窮”.即甘溫補腎陽之藥往往與甘潤補腎陰的藥物同用,才能陰陽相互為用。

腎氣丸主治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洩,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或沉弱而遲,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腎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性支氣管炎、更年期綜合征、慢性前列腺肥大等辨證屬腎陽不足者。

另外,在腎氣丸原有的配方上進行加減,不同腎氣丸會出現不同的功效。如金匾腎氣丸、濟生腎氣丸、八味腎氣丸、加味腎氣丸等,別小看這幾味藥的變化,加減了二三種藥,但作用卻大不同了,具體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二、金匾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又名桂附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由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牛膝、車前子、十味中藥組成。

金匱腎氣丸中的熟地能滋腎填精,山茱萸養陰澀精,山藥補脾固精,以上三藥配合能滋腎陰、養肝血、益脾陰而澀精止遺。澤瀉能清泄腎火,並能防止熟地之滋膩作用,牡丹皮能清瀉肝火,並能制止山茱萸的溫燥性,茯苓淡滲脾濕,能助山藥健脾之功效。

所以,金匱腎氣丸主要用於醫治因腎陽缺乏所致的咳嗽、哮喘、陽痿、早洩、慢性腎炎等疾病。近年來,經臨床理論與研討證明,金匱腎氣丸還具有抗衰老、加強免疫力、改善脂肪和糖代謝等作用。

金匱腎氣丸是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腎氣丸加味,處方來源於宋朝煙用和的《濟生方》,因此又稱濟生腎氣丸。

三、濟生腎氣丸

濟生腎氣丸主要成分包含車前子、茯苓、附子、牡丹皮、牛膝、肉桂、山藥、山茱萸、熟地黃、澤瀉。

方中車前子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主治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暑濕瀉痢,衄血,尿血,肝熱目赤,咽喉腫痛,癰腫瘡毒。茯苓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效。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及抗動脈粥樣硬化、利尿、抗潰瘍等作用。

因其組成配方,臨床上,濟生腎氣丸功能主治溫腎化氣,利水消腫,用於腎陽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腎虛水腫,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飲咳喘。

除了上面兩種腎氣丸,八味腎氣丸和加味腎氣丸也都是在“腎氣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四、八味腎氣丸

“八味腎氣丸”首載於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補腎的祖方。由熟地黃、山藥、茯苓、五味子、肉桂、澤瀉、附子、牡丹皮組成。

張仲景的“八味腎氣丸”用少量溫藥補腎火,加上較多的滋陰藥,借助酒的溫性,更容易補得進去,可激發臟器的潛能(而不是替代臟腑功能),使身體漸漸進入良性迴圈。

所以,本方溫補腎陽。用於腎陽不足,腰痛膝軟,消渴水腫,腎虛咳喘,小便頻數,大便溏瀉。

五、加味腎氣丸

加味腎氣丸是在八味腎氣丸基礎上加減來的,由附子、白茯苓、澤瀉、山茱萸、山藥、車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黃組成。

本方較之腎氣丸增加了牛膝和車前子兩味藥,並且在藥量方面亦有較大的變動。將原方中滋陰藥物的用量大大減少,特別是熟地由八兩減至半兩,而溫陽之品的劑量顯著增加,如附子用為二枚,肉桂改為官桂,其量亦倍於熟地,與萸、藥等同,均明顯超出常用量,全方溫陽藥與滋陰藥之比重大致相同。

所以,腎氣丸乃寓桂、附于大隊滋陰藥中,意在“少火生氣”,宜於多種腎氣虛弱之證;而本方則重用附子為君,助陽破陰,又加車前子利水,牛膝導下,故專于溫陽利水,適宜于水濕泛溢,陰盛陽微之證。

以上腎氣丸一般可以持續使用2-3周的,期間不要吃辛辣食物。如有咽幹、口燥、舌紅、少苔等腎陰不足,腎火上炎症狀者不宜用。

炙甘草湯的副作用

炙甘草湯方出《傷寒論》,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可治療氣虛血少、陰虛之“心律不齊”和脈跳停頓。那麼炙甘草湯有沒有副作用?一起來看看。

1、炙甘草湯主要有炙甘草12克,生薑9克,桂枝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組成。

2、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心為君;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血為臣;桂枝,生薑、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複脈之功。

3、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症狀並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化障礙。因此,偶爾泡一泡水喝可以,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4、炙甘草湯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中滿腹脹忌服。

炙甘草湯的功效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炙甘草湯的功效,一起來看看。

1、陰陽並調,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乾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

2、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複脈”。

4、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

炙甘草湯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於多種病證的治療,每每收到顯著療效。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一起來看看。

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1、治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黨參,生地各12g,麥冬9g,桂枝3-6g,丹參12g,酸棗仁9g.治療心律失常49例,年齡34-76歲;心房早搏、房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4例,頻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傳導阻滯(Ⅰ度-Ⅲ°)。及室內不全性阻滯、心動過緩16例,冠心病、高血壓病38例,風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11例。

結果:治癒,經過1-2周治療,自覺症狀消失,複查心電圖恢復正常者29例,好轉,經過2-4周治療,自覺症狀好轉,複查心電圖未恢復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無效,治療2周以上自覺症狀無明顯好轉者3例;總有效率為94%.

2、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人參6g,生地黃30g,阿膠9g,麥冬12g,麻仁9g,桂枝,生薑各6g,紅棗6個。日1劑水煎服。邪盛加黃芩、蒲公英、大青草;陰虛加龜版、黃精;心神不寧加炒棗仁、珍珠母。治療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齡5-15歲居多(占73.7%),最大64歲,最小4歲。

結果:症狀、體征、心電圖正常為痊癒,共30例;症狀、體征、心電圖3項中有兩項正常為有效,共4例;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為無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傳導阻滯);總有效率為89.5%.療程最長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對於需要服用灸甘草湯的人,一定要注意灸甘草湯的用法用量,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服用,切不可私自大量的服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健康問題,服用任何其他食物也一樣,要注意避免過量。

腎氣丸主治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洩,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或沉弱而遲,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腎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性支氣管炎、更年期綜合征、慢性前列腺肥大等辨證屬腎陽不足者。

另外,在腎氣丸原有的配方上進行加減,不同腎氣丸會出現不同的功效。如金匾腎氣丸、濟生腎氣丸、八味腎氣丸、加味腎氣丸等,別小看這幾味藥的變化,加減了二三種藥,但作用卻大不同了,具體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二、金匾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又名桂附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由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澤瀉、桂枝、附子、牛膝、車前子、十味中藥組成。

金匱腎氣丸中的熟地能滋腎填精,山茱萸養陰澀精,山藥補脾固精,以上三藥配合能滋腎陰、養肝血、益脾陰而澀精止遺。澤瀉能清泄腎火,並能防止熟地之滋膩作用,牡丹皮能清瀉肝火,並能制止山茱萸的溫燥性,茯苓淡滲脾濕,能助山藥健脾之功效。

所以,金匱腎氣丸主要用於醫治因腎陽缺乏所致的咳嗽、哮喘、陽痿、早洩、慢性腎炎等疾病。近年來,經臨床理論與研討證明,金匱腎氣丸還具有抗衰老、加強免疫力、改善脂肪和糖代謝等作用。

金匱腎氣丸是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腎氣丸加味,處方來源於宋朝煙用和的《濟生方》,因此又稱濟生腎氣丸。

三、濟生腎氣丸

濟生腎氣丸主要成分包含車前子、茯苓、附子、牡丹皮、牛膝、肉桂、山藥、山茱萸、熟地黃、澤瀉。

方中車前子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主治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暑濕瀉痢,衄血,尿血,肝熱目赤,咽喉腫痛,癰腫瘡毒。茯苓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效。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鎮靜、降溫、解熱、鎮痛、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及抗動脈粥樣硬化、利尿、抗潰瘍等作用。

因其組成配方,臨床上,濟生腎氣丸功能主治溫腎化氣,利水消腫,用於腎陽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腎虛水腫,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飲咳喘。

除了上面兩種腎氣丸,八味腎氣丸和加味腎氣丸也都是在“腎氣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下面具體來看看吧。

四、八味腎氣丸

“八味腎氣丸”首載於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補腎的祖方。由熟地黃、山藥、茯苓、五味子、肉桂、澤瀉、附子、牡丹皮組成。

張仲景的“八味腎氣丸”用少量溫藥補腎火,加上較多的滋陰藥,借助酒的溫性,更容易補得進去,可激發臟器的潛能(而不是替代臟腑功能),使身體漸漸進入良性迴圈。

所以,本方溫補腎陽。用於腎陽不足,腰痛膝軟,消渴水腫,腎虛咳喘,小便頻數,大便溏瀉。

五、加味腎氣丸

加味腎氣丸是在八味腎氣丸基礎上加減來的,由附子、白茯苓、澤瀉、山茱萸、山藥、車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黃組成。

本方較之腎氣丸增加了牛膝和車前子兩味藥,並且在藥量方面亦有較大的變動。將原方中滋陰藥物的用量大大減少,特別是熟地由八兩減至半兩,而溫陽之品的劑量顯著增加,如附子用為二枚,肉桂改為官桂,其量亦倍於熟地,與萸、藥等同,均明顯超出常用量,全方溫陽藥與滋陰藥之比重大致相同。

所以,腎氣丸乃寓桂、附于大隊滋陰藥中,意在“少火生氣”,宜於多種腎氣虛弱之證;而本方則重用附子為君,助陽破陰,又加車前子利水,牛膝導下,故專于溫陽利水,適宜于水濕泛溢,陰盛陽微之證。

以上腎氣丸一般可以持續使用2-3周的,期間不要吃辛辣食物。如有咽幹、口燥、舌紅、少苔等腎陰不足,腎火上炎症狀者不宜用。

炙甘草湯的副作用

炙甘草湯方出《傷寒論》,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可治療氣虛血少、陰虛之“心律不齊”和脈跳停頓。那麼炙甘草湯有沒有副作用?一起來看看。

1、炙甘草湯主要有炙甘草12克,生薑9克,桂枝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10枚組成。

2、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溫益氣,通經脈,利血氣,緩急養心為君;人參、大棗益氣補脾養心,生地、麥冬、麻仁、阿膠,滋陰養血為臣;桂枝,生薑、清酒溫陽通脈為佐。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共奏益氣養血,滋陰複脈之功。

3、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症狀並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化障礙。因此,偶爾泡一泡水喝可以,不宜長期大量使用。

4、炙甘草湯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中滿腹脹忌服。

炙甘草湯的功效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炙甘草湯的功效,一起來看看。

1、陰陽並調,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乾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

2、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複脈”。

4、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

炙甘草湯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於多種病證的治療,每每收到顯著療效。炙甘草湯的臨床應用,一起來看看。

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1、治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黨參,生地各12g,麥冬9g,桂枝3-6g,丹參12g,酸棗仁9g.治療心律失常49例,年齡34-76歲;心房早搏、房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4例,頻繁室性早搏19例,房室傳導阻滯(Ⅰ度-Ⅲ°)。及室內不全性阻滯、心動過緩16例,冠心病、高血壓病38例,風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11例。

結果:治癒,經過1-2周治療,自覺症狀消失,複查心電圖恢復正常者29例,好轉,經過2-4周治療,自覺症狀好轉,複查心電圖未恢復正常或有所改善者18例,無效,治療2周以上自覺症狀無明顯好轉者3例;總有效率為94%.

2、治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人參6g,生地黃30g,阿膠9g,麥冬12g,麻仁9g,桂枝,生薑各6g,紅棗6個。日1劑水煎服。邪盛加黃芩、蒲公英、大青草;陰虛加龜版、黃精;心神不寧加炒棗仁、珍珠母。治療病毒性心肌炎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齡5-15歲居多(占73.7%),最大64歲,最小4歲。

結果:症狀、體征、心電圖正常為痊癒,共30例;症狀、體征、心電圖3項中有兩項正常為有效,共4例;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為無效,共2例,死亡2例(系Ⅲ°房室傳導阻滯);總有效率為89.5%.療程最長42日,最短6日,平均15天。

對於需要服用灸甘草湯的人,一定要注意灸甘草湯的用法用量,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服用,切不可私自大量的服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健康問題,服用任何其他食物也一樣,要注意避免過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